
中日友誼賽
回顧 1960 年,中日兩國還處于法律上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當(dāng)然還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外交關(guān)系。開展民間交流是緩和對抗的理智途徑。時任中國國務(wù)院副總理陳毅和日本參議員松村謙三共同倡導(dǎo)的中日圍棋交流就于 1960 年 5 月起步了。當(dāng)時中國的水平很低,完全是受教方,沒有半點對抗的意思,所以叫中日圍棋友誼賽,名副其實。
1966 年 11 月日本代表團來訪,這是中國“文革”前的最后一次中日友誼賽,此后賽事中斷。牽頭贊助友誼賽的是日本朝日新聞社和日本中國友好協(xié)會全國本部。1973 年友誼賽重新恢復(fù),牽頭贊助方改為讀賣新聞社,日中友協(xié)依然參與。單年日方來訪,雙年中方出訪。出訪代表團的棋手一共 8 人,包括女棋手。每次活動都安排 7 場比賽,所以對局總數(shù)是 56 局。日方的名單無論出訪還是迎訪,棋手都由職業(yè)男、女棋手和業(yè)余強豪等三部分組成。中國隊出訪時,強手相對集中,而迎訪時上場的面相對變寬,所以出訪勝率高于來訪。中國隊的總勝率隨著“聶旋風(fēng)”的出現(xiàn)而逐年上升。1976 年,27 勝 5 和 24 負,中國隊首開出訪紀錄。
1978 年,日方東道主首次在 7 場中插入了三番棋,這是將中國隊視為正式對手的標志。1980 年,32 勝 24 敗。1982 年起陳祖德、華以剛等老棋手相繼淡出,大量起用了逐漸成熟的 60 后新人,取得驕人戰(zhàn)績,43 勝 13 ??!日本主辦方大跌眼鏡。于是1983 年的來訪代表團,棋手名單史無前例:沒有業(yè)余強豪了,清一色職業(yè)高段。由石田芳夫、小林光一、石井邦生(井山裕太之師)、苑田勇一等 4 名九段和 4 名八段選手組成。出訪前石田團長公開宣布:代表團的目標是總成績 40 勝以上。這意味著每人都得 5 勝 2 敗以上。對此,中國隊對內(nèi)對外都沒有吭聲,只是在出場辦法上作了改變。原來,一直以來的出場辦法,都是下完一場,晚上經(jīng)過領(lǐng)導(dǎo)層討論之后,才通知對方第二天的上場名單。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競技狀態(tài)好的棋手出場多一些。記得連出訪時都這么辦。這樣對日方當(dāng)然不夠禮貌,也不方便,但是日方對此從未吐槽。這一次,中方一攬子交出了所有場次上場名單。最后結(jié)果雖然是日方 31 勝 25 敗,日本大勝,但是與石田的至少 40 勝的目標,差距也是顯而易見。
1984 年,訪日代表團更加年輕化。東道主強調(diào),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日中圍棋決戰(zhàn)”的時代。其實使用中文就是中日圍棋對抗賽。這一叫法在 1985 年 5 月坂田榮男代表團訪華時終于被正式啟用。這個代表團成員段位之高又創(chuàng)新紀錄,由 6 名九段和 2 名八段選手組成。中國隊取得 26 勝 26 負 1 和的歷史最好成績,屬于重大突破。
特別是其中的三番棋,5 勝 1 和 1 負,被坂田榮男表述為“慘敗”。坂田還認為,這次比賽表明日中之間的差距極小,日中圍棋已進入真正的對抗時代。從中日友誼賽到中日對抗賽,包括 1966 到 1973 年的中斷,一個關(guān)鍵詞的改變,我們花了二十五年。本書另附新作《1960 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華始末——新中國與日本圍棋外交溯源》一文,對 1960 年中日圍棋友誼賽的緣起作了深入的探索,對圍棋在中國外交工作上所發(fā)揮的獨特作用進行了詳盡分析,是筆者最新的思考和視角。這篇新作是應(yīng)約為《中華讀書報》撰寫的專稿。
相關(guān)閱讀:
華以剛《棋賽緣》2:棋戰(zhàn)與棋賽叫法的區(qū)別何在
華以剛《棋賽緣》1:中日棋院內(nèi)涵其實完全不同
華以剛《棋賽緣》前言:還原中國圍棋人奮斗過程
《棋賽緣》華以剛編著,杭州出版社2019年9月,中國棋院杭州分院棋文化全書·圍棋全書·圍棋叢書。原書印刷數(shù)量有限,購買請搜索淘寶網(wǎng)店“杭州棋文化 杭幫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