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州環(huán)抱的帝王之都,無數(shù)的達官顯貴和巨賈富商皆匯集于此。
作為中國最早的頂級富豪,第一輛法拉利的擁有者,從一個窮小子逆襲成為京城首富,李曉華曾經(jīng)是一代北京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人物。
在商業(yè)戰(zhàn)場上狂飆突進二十多年后,突然選擇隱退,網(wǎng)上關于他的報道也都戛然而止。
時代浪潮之下,風云變幻。當年第一批富起來的企業(yè)家的結局和命運各不相同,而功成身退者,更是寥寥無幾。
一、饑餓的貧窮少年
1951年,李曉華出生在北京錢糧胡同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北京照明器材廠的工人,家里四個男孩,李曉華排第三,父親用幾十塊的工資,養(yǎng)活了一家六口,日子過得是異常艱辛。
中學是在北新橋的北京22中就讀,北新橋離錢糧胡同大約2公里。因為家里沒錢,坐不起公交,李曉華每天跑步上下學。
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很多年后,在被網(wǎng)友問到“童年記憶最深刻的是什么?”時,李曉華回答道,“貧窮和饑餓”。
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自童年時期就飽嘗饑餓的痛苦,而這也滋養(yǎng)和培育了李曉華最深沉和最質樸的性格。
1967年,初中畢業(yè)的李曉華聽從了家里的安排,跟著大部隊北上開發(fā)北大荒,他被分配到了中國最北的小鎮(zhèn)羅北鎮(zhèn),成為一名“兵團戰(zhàn)士”和拖拉機手,戶口也隨之遷到了這里。
羅北鎮(zhèn)的冬天是漫長的,最冷的時候有零下五六十度,但是,再嚴寒的天氣也阻擋不了年輕人那顆躁熱的心——李曉華和一個北京的女孩談起了戀愛。
女孩的媽媽覺得李曉華沒有什么正經(jīng)工作,也沒有北京戶口,所以從一開始就反對他們在一起。
愛情之花,剛剛萌發(fā)就枯萎了。
從那個時候起,李曉華就意識到了金錢和社會地位對于一個男人的重要性。
北大荒這一待就是八年,什么樣的臟活累活都干過,李曉華嘗盡人間的冷暖。
很多年后,在回答網(wǎng)友“二十六七歲那個年齡對您影響最大的事情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這個問題時,李曉華的答案是“失業(yè)、失戀的折磨”。
回到北京后,李曉華先是在一家科研單位燒鍋爐。燒鍋爐是季節(jié)性的工作,冬天一過就沒活兒了。
1979年,他終于找到了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在經(jīng)貿部一個下屬單位做食堂炊事員。
有一回,他正在和面揉饅頭,忽然莫名其妙地說:“我這人長于談判,適合經(jīng)商?!?/p>
周圍的人都笑話他。
很多年后,功成名就后的李曉華曾經(jīng)故地重游,找昔日的工友們敘舊,看到他們仍然在揉饅頭,內心無限感慨。 這當然是后話了。
食堂炊事員只干了一年多的時間就辭職了,李曉華不甘心就這么平庸地活著。
二、下海后嶄露頭角
1980年代,中國迎來了第一次下海經(jīng)商浪潮。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
下海的人尋找的,不只是錢,還有生命的意義。
起初,李曉華在河北省涿州市的一家玻璃儀器廠干推銷。
有一次,他上門到一家企業(yè)推銷產品,看到實驗室鋪著地毯,便假裝絆了一跤,故意將手中的燒瓶摔在地上。
由于摔在地毯上,燒瓶沒有摔壞,而李曉華則趁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吹噓”起自己產品的性能來,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從而做成了一筆大買賣。
經(jīng)過了一兩年的搗騰,李曉華小有積蓄,但他不滿足于小打小鬧,決定南下廣州,尋求商機。
他盯上了冷飲機。在那個年代,冷飲機還很少見。
李曉華問服務員,冷飲機怎么賣,對方卻連頭都不抬,說這是非賣品。李曉華沒有放棄,他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了這個商家的經(jīng)理,想方設法和經(jīng)理交上了朋友,最終以3000多塊錢的價格買下這臺冷飲機。
那年夏天,李曉華費盡一番周折,把冷飲機運到了秦皇島。
當眾多的個體戶還在搗騰牛仔服、蛤蟆鏡這些大路貨時,李曉華卻在北戴河最繁華的海濱擺攤賣起了冷飲。
不出他所料,第一次見到冷飲機,人們十分好奇,排起長隊來買售價兩毛錢一杯的飲料。
冷飲機變成了印鈔機,一個夏天,李曉華賺了十多萬塊錢。要知道,當時的人均工資每個月只有35元左右。
當夏天一結束,他又不顧眾人的反對,立即賣掉了那臺冷飲機。
果然,到了第二年夏天,北戴河的沙灘上每隔二十米,就有一家賣冰水的,原本的藍海市場成了紅海,但好在此時的李曉華已全身而退。
隨后李曉華又盯上了錄像廳,與當?shù)氐奈幕^合作,開了河北省第一家錄像廳。
當時恰逢港片興起,生意特別火爆,錄像廳的門票從一塊錢一張炒到了十塊錢一張,卻仍然一票難求。
一年下來,李曉華凈賺百萬,而那些“跟風”賣冷飲的,卻要面對突然冒出來的百十來位同行的相互廝殺,都在苦苦掙扎。
李曉華的經(jīng)商頭腦由此可見一斑。
父親也曾這樣評價李曉華的:“曉華是最孝順的一個孩子,他做事有熱情,創(chuàng)造精神比較突出,認準了的事,誰也攔不住。”
三、留學日本
在李曉華的事業(yè)開始步入正軌的時候,一個朋友建議他出國留學,只有這樣才能接觸到最新的資訊,擁有更好的商業(yè)嗅覺。
1985年李曉華選擇去日本留學。
到了日本之后,李曉華感受到了日本人的壓力都很大,脫發(fā)這個現(xiàn)象很普遍,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而有一款中國產的名叫“章光101”的毛發(fā)再生精在整個日本都很受歡迎,從中國過去的留學生帶兩瓶章光101,到日本轉手賣掉就能掙個好幾百塊。
1988年,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拜訪中國,中國政協(xié)副主席王光英因為看到竹下登有局部脫發(fā),便推薦他使用中藥治療,以國禮送了他10瓶章光101。
竹下登回國后,對產品贊賞有加,使章光101在日本名聲大噪,成為那個時代被瘋搶的“超級網(wǎng)紅”,價格持續(xù)翻倍,最貴時甚至能賣到4萬日元。即便如此,依然供不應求,有的日本人甚至不遠萬里,組團跑到中國,只為買到章光101。
精明的李曉華再一次敏銳地察覺到這個巨大的商機。
他找到章光101的北京總部,希望拿到日本代理權,可不管他如何巧舌如簧,百般游說,部門的負責人始終不同意李曉華的請求。
吃了閉門羹的李曉華并不甘心,四處打聽,了解到章光101是一個福利集團,員工幾乎都是殘疾人,上下班也比較困難,李曉華決定再賭一把。
他通過關系找到公司創(chuàng)始人趙章光本人,以個人名義無償贈予了一輛大客車和一輛轎車,用來接送章光公司的工人,試圖與趙章光本人交好。
趙章光最終被李曉華的誠意打動,不僅免費給李曉華提供了一批章光101的產品,還把日本的代理權也送給了他。
得償所愿的李曉華開足馬力,到日本后立即組織了一批在日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創(chuàng)造了無店鋪銷售的直銷模式。
通過浩浩蕩蕩的直銷大軍,李曉華把章光101全方位地推向日本的主流社會,引發(fā)了一場搶購風潮。
一瓶成本五美元的章光101,一度被炒到一百美元??恐龃恚顣匀A掙了三四千萬美金,有人說李曉華在“章光101”上賺的錢甚至比趙章光還多。
后來,章光101的超高利潤,引來了大批的仿冒者。李曉華意識到,假貨一多,劣幣開始驅逐良幣,于是果斷地將手中的存貨以低價拋售,離開了日本。
果不其然,就在李曉華離開之后不久,受到假貨的沖擊,章光101在日本的市場行情一蹶不振,而李曉華憑借敏銳的嗅覺和眼光,在危險來臨前成功登岸。
四、多元化發(fā)展
1988年底,李曉華在香港創(chuàng)立了“華達國際投資集團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
1989年,香港的房地產業(yè)一蹶不振,樓市大跌,當時的香港人紛紛拋售自己的房產物業(yè)。
李曉華堅信中國的改革開放決不會倒退,他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強烈反對,說服公司的各位董事,審時度勢,大量收購這些跌價的樓盤,等待回升的機會。
結果不到半年時間,大陸的政局就穩(wěn)定了下來,受此利好消息,香港的房價開始直線攀升,李曉華瞅準時機,適時拋出,買賣之間,大獲全勝。
有一次,李曉華獲悉東南亞某地要修建一條高速公路,當?shù)貐s無人應標,同時,他又捕捉到另一條信息,在設計修建的公路不遠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儲量豐富的油氣田,他將兩條信息綜合分析,認為公路有升值潛力,可以投資開發(fā)。
事不宜遲,他決定孤注一擲:拿出全部資金,并向銀行貸款,湊夠了3000萬美元,買下了修建公路的土地。
但也有個問題,銀行貸款只有6個月的期限,這也意味著,如果到時政府沒有宣布大油氣田的新聞,他就將賠得傾家蕩產。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背負一身債務的李曉華每天都在焦急中等待著——經(jīng)常吃方便面充饑,坐飛機經(jīng)濟艙出行,連香港的出租都不敢打,坐起了六毛錢的“當當車”。
可惜一百多天過去,那個期待中的新聞仍然沒有公布。他瞪得眼睛發(fā)直,整個人都變呆了——難道這次,真的要回到“解放前”了嗎?
但上天再一次眷顧了這個勇敢的男人,在第5個月第16天的時候,當?shù)卣K于公布了大油氣田的新聞。此時距離償還銀行貸款,只剩下兩星期的時間。
新聞一發(fā)布,土地的價格直接翻番。
在不可預知的商業(yè)世界,李曉華再一次抓住了機會。
1990年代,李曉華開始多元化擴張,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建立起自己的分公司,業(yè)務涉及房地產、家電、機械、塑料、投資、食品、餐飲、娛樂、旅游等多個領域。
至此,李曉華的事業(yè)如日中天,成為中國大陸屈指可數(shù)的億萬富翁之一。
五、中國第一輛法拉利和京A00001牌照
1992年,法拉利廠商在北京亞運村展覽中心舉辦了一場法拉利展,按照當時的國內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人連20萬的桑塔納也買不起,更別提買一輛法拉利了。
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 "北京首富"李曉華直接用13.888萬美元買下了一輛紅色法拉利348。這個價格在當時相當于北京10套公寓的價錢。
李曉華成了"中國法拉利車第一人"。
法拉利把車的交接儀式地點定在了天壇,李曉華為了這輛法拉利還特意申請了一張外商專用的"京A00001"的黑底白字牌照。法拉利汽車價格昂貴,而據(jù)說這張牌照比車還要貴!
李曉華把法拉利開到天安門前,特意拍照留念。
李曉華的這輛紅色法拉利也引起了歐洲很多媒體的
也許是童年的缺憾,造成了成年后的執(zhí)念:戀車成癖。
李曉華的名車情結很深,紅色法拉利只是其中一輛。與法拉利放在一起的還有邁巴赫、勞斯萊斯、蘭博基尼、賓利等,但凡是世界上頂級的轎車,他總會買來欣賞一番。
難能可貴的是,愛車的同時,李曉華也不忘慈善事業(yè)。
六、慈善
貧苦人家出生的李曉華深知讀書的重要性。
1992年,李曉華就給希望工程捐贈了200萬元,用來解決貧苦孩子的就學問題。
1993年,李曉華出資讓河北省的1000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心系故土不忘本,傾情教育報桑梓。
曾經(jīng)窮到坐不起公交的李曉華,飛黃騰達之后也不忘回報母校。
1994年,他為母校北京22中捐款200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以回報母校的培育之恩。
1995年,他向黑龍江省教委捐款200萬元,其中100萬元在綏化市建一所“曉華中學”,另100萬元在他曾經(jīng)生活過的北大荒建立了“黑土地教育基金”,用以表彰那些在教育事業(yè)上作出成績的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
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李曉華公司及個人的慈善捐贈,已達1.5億元。
而關于那臺法拉利,李曉華也有捐贈的打算。
他為這項捐贈標設定了具體的條件:
第一,如果建立中國改革開放紀念館,就把它捐出去作為展覽品;
第二,有合適的慈善機構愿意拍賣它去做合適的慈善項目。
這輛曾被看作中國改革開放成功標志之一的名車,已有30多位各國政在上面簽名留念,市場估值高達2億元。
七、首富的朋友圈
在總結自己的成功之道時,李曉華把“好的人際交往”放在首位,他與“有道者”交,發(fā)展商業(yè),力行慈善。
李曉華和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
李曉華的“朋友圈”范圍龐大,遍及政界與商界。
聯(lián)合國原秘書長安南曾三次約見李曉華,對他的善行義舉表示贊揚;
美國前總統(tǒng)喬治·布什也曾在私人莊園宴請過他;
聘請澳大利亞前總理鮑勃·霍克擔任其私人商業(yè)顧問。
“朋友如有困難,他如果知道了一定慷慨解囊?!?strong>作家余秋雨這樣評價李曉華。
2011年的數(shù)伏,李曉華發(fā)了一條微博,“今天數(shù)伏了,朋友們別忘記回家吃餃子。今后天氣會越來越悶熱,大家要注意身體?!?/p>
開通微博沒多久的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轉發(fā)了這條微博,并評論道,“最近看了曉華兄的微博,覺得曉華兄過得悠閑自在,頭伏還不忘通知朋友吃餃子,真是講情義之人?!?/p>
2011年1月19日,李曉華六十歲生日。
北京昆侖飯店,群賢畢至,李彥宏、張朝陽、趙本山、王中軍、唐國強、葛優(yōu)等四百多位社會名流齊聚為他慶生。
八、退隱江湖
古語有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六十歲生日宴會之后,李曉華就低調地退隱了,網(wǎng)上關于他的報道也戛然而止。
他徹底退出了大眾的視野,對于過往的名和利也不作絲毫的留戀。
隱退后,李曉華經(jīng)常駕車去越野,偶爾也會寫寫詩詞。
他曾經(jīng)創(chuàng)作過一首《采桑子》:
豁車踏險探山行,滿溝果熟,悠悠閑牛,水碧山蒼畫中游。
攀峰涉水競自由,挑戰(zhàn)追求,何須回眸,笑看人生闖激流。
人生最初的30年間,沒有跡象表明李曉華會大富大貴。
李曉華的發(fā)家,除了“傳奇”二字,更要歸結于他與生俱來的“商業(yè)天賦”——對于時代需求的把握,對“選擇與放棄”的拿捏到位:
該投資時,他不惜壓上全部家當,奮力一搏;
該收手時,他不眷戀財富與名利,及時剎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