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艘1123型"莫斯科"級在60年代順利服役,蘇聯(lián)海軍在重重阻力下也算開啟了艦載航空兵時代。但是1132型的用途極為有限,他的定位是反潛巡洋艦,僅僅用于遠洋反潛,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制空制海型的航空母艦,蘇聯(lián)海軍還是缺乏有效的用于遠洋作戰(zhàn)的海上航空力量。所以在時任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的推動下,蘇聯(lián)海軍的航空母艦繼續(xù)向前邁步,也就是70年代誕生的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應該說1143的出現(xiàn)對蘇聯(lián)海軍的發(fā)展戰(zhàn)略構成重大影響,使蘇聯(lián)海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關于1123型反潛巡洋艦在前文中有詳細的介紹,本文將重點介紹1143型的研發(fā)背景和主要技術性能。
設計背景雖然蘇聯(lián)海軍都一直致力于推動航空母艦的發(fā)展,包括兩代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但是蘇聯(lián)航空母艦的發(fā)展一直是受到軍方和政府首腦的個人影響,比如斯大林大型火炮戰(zhàn)艦的情懷、赫魯曉夫導彈和核武器論。直到1957年美國開工建造世界上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華盛頓"號開始,蘇聯(lián)領導人才開始默許搭載航空兵的大型水面艦艇的發(fā)展并在1960年批準建造2艘承載14架Ka-25直升機的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但是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蘇聯(lián)高層對于建造搭載固定翼戰(zhàn)斗機的航空母艦依舊處于排斥狀態(tài),時任海軍司令的戈爾什科夫雖然手握大量航空母艦的規(guī)劃卻根本無法付諸實施。
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美國“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但是在60年代發(fā)生的兩件大事對蘇聯(lián)海軍航空母艦的發(fā)展構成轉折點:古巴導彈危機和赫魯曉夫下臺。
1962年10月中旬,美蘇兩國就蘇聯(lián)在古巴部署攜帶核彈頭的R-12和R-14中程彈道導彈爆發(fā)政治沖突,史稱古巴導彈危機。在這次事件中,美國為了圍堵蘇聯(lián)海軍并封鎖古巴海域動用包括CVN-65"企業(yè)"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在內的8艘航空母艦攜帶數(shù)百架各型艦載機,連同空軍一共68個飛行中隊。而蘇聯(lián)在古巴地區(qū)部署的是2艘16600噸級686型"斯維爾德洛夫"級火炮重型巡洋艦(12門152毫米主炮)、2艘3230噸級56型"科特林"級火炮驅逐艦(4門130毫米主炮)、2艘4200噸級57-бис型導彈驅逐艦(2座單裝反艦導彈發(fā)射架)、12艘60噸級183Р"蚊子"級導彈艇、4艘2500噸級641型"狐步"常規(guī)潛艇(各帶1枚核戰(zhàn)斗部魚雷)、7艘629型"高爾夫"級常規(guī)動力彈道導彈潛艇(3枚P-13近程彈道導彈)和5艘輔助船。就海上規(guī)模而言,美國海軍對蘇聯(lián)海軍形成空中、水面和水下的絕對封鎖,蘇聯(lián)海軍已經(jīng)處于全面劣勢狀態(tài)。特別是沒有海軍航空兵的支持對蘇聯(lián)海軍當頭一棒,同時缺乏具備遠洋作戰(zhàn)能力的艦艇和遠洋作戰(zhàn)經(jīng)驗深深地影響著蘇聯(lián)海軍未來艦艇的發(fā)展。
古巴導彈危機中遭美國HSS-1直升機追蹤的蘇聯(lián)B-59常規(guī)潛艇
1962年,企業(yè)號核動力航空母艦
除了古巴導彈危機的刺激之外,1964年10月,一直崇尚導彈和潛艇的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下臺。三年之后的1967年3月,對航空母艦同樣存在極大敵意的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元帥也逝世,新任國防部長為格列奇科元帥。格列奇科對海軍發(fā)展非常支持,二次大戰(zhàn)期間曾以47集團軍司令身份參加過保衛(wèi)新羅西斯克戰(zhàn)役,60年代又看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蘇聯(lián)海軍的表現(xiàn),所以對發(fā)展航空母艦的態(tài)度還是比較堅決的。另外,上世紀60年代中期順利誕生了蘇聯(lián)蘇聯(lián)Yak-36和英國"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zhàn)斗機,雖然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也明白這種垂直短距起降戰(zhàn)斗機的技術水平和實際性能在當時都十分有限,但完全可以以這種飛機為契機展開蘇聯(lián)航空母艦的發(fā)展。1968年9月2日,蘇聯(lián)第685-251號命令正式停止建造用途單一的1123型反潛巡洋艦3號艦(原計劃1969年開工),同時下達新一代1143型載機巡洋艦的戰(zhàn)役任務書:
掩護已方潛艇(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部署以及在作戰(zhàn)海域內的安全掩護已方航空兵攻擊機、轟炸機、反潛機和偵察機的活動作為反潛核心帶領作戰(zhàn)編隊打擊對方潛艇(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打擊對方水面艦艇編隊支援兩棲登陸作戰(zhàn)根據(jù)任務書的敘述,1143型載機巡洋艦不同于1123型專職反潛,它必須要同時具備防空、反艦和反潛多功能并能形成編隊指揮。與1123型反潛巡洋艦一樣,1143型同樣交由經(jīng)驗豐富的涅瓦設計局設計,總設計師馬瑞尼奇。涅瓦設計局在1968年年中正式提交9個設計概念,其中方案4、5、7、8為帶彈射器方案,方案9為核動力方案,方案2、3為1123型反潛巡洋艦放大版。
根據(jù)蘇聯(lián)海軍任務書提出的要求和蘇聯(lián)高層的干預,最終還是選擇了技術難度較低且武器系統(tǒng)較為完善的第1設計概念,該方案不需要彈射器,也擯棄了1123型用途單一的設計,形成了武器搭配與戰(zhàn)役要求之間的平衡。與之配套的武器中最關鍵的就是P-500型"玄武巖"重型反艦導彈,該導彈的研發(fā)與1143型同步進行并于1973年完成最終研制,1975年安裝到還在實驗中的"基輔"號。
存放在涅瓦設計局的1143型載機巡洋艦最終定型模型
1143.4型載機巡洋艦最終定型模型
1970年4月30日,蘇聯(lián)正式批準涅瓦設計局關于1143型載機巡洋艦最終設計方案并向444造船廠(黑海造船廠)轉交技術文件和圖紙。1970年7月21日,1143型首艦"基輔"號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臺開工建造,建造編號101,由此拉開了蘇聯(lián)航空母艦發(fā)展的新時代。
技術指標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共建造4艘,分別是1143.1型"基輔"號、1143.2型"明斯克"號、1143.3型"新羅西斯克"號和1143.4型"巴庫"號。其中"基輔"號和"明斯克"號屬型號,"新羅西斯克"號和"巴庫"號相對于前2艘都有較大的改動,在噸位、武器、電子設備和人員編制上 都有所不同。
基本參數(shù)
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最大艦長273.1米,最大寬度49.2米,吃水11.05米,標準排水量30500噸,滿載排水量41500噸(1143.3 "新羅西斯克"號43200噸、1143.4"巴庫"號44500噸)。配備8臺KVN-98/64型增壓燃油鍋爐驅動4臺TV-12-1型減速齒輪蒸汽輪機,4具四葉螺旋槳,最大航速30.7節(jié),續(xù)航力8000海里/18節(jié)。艦上正常搭載22架艦載機,包括20架Yak-38M垂直起降戰(zhàn)斗機和2架Ka-25PL反潛直升機或20架Ka-25PL反潛直升機和2架Ka-25PS救援直升機。
首艦1143.1“基輔”號載機巡洋艦
二號艦1143.2“明斯克”號載機巡洋艦
三號艦1143.3“新羅西斯克”號載機巡洋艦
四號艦1143.4“巴庫”號載機巡洋艦
人員配置
1143型"基輔"號和"明斯克"號定額艦員1433人,包括280名軍官、216名士官和937名水兵。另有航空人員430人和司令部50人。 "新羅西斯克"號定額官兵1607人。"巴庫"號1615人。在蘇聯(lián)海軍的航空母艦或者載機巡洋艦中,全艦部門編制基本一致,具體如下:
導航分隊輪機分隊導彈與火炮分隊魚雷與水雷分隊通訊分隊航空分隊無線電分隊在此之前的1123型反潛巡洋艦因為錯誤的判斷了全艦自動化水平導致定額艦員不斷攀升,從最初的320人一直增長到700人,嚴重的超編將儲藏室、食堂甚至拆除魚雷發(fā)射管用于艦員居住,艦員平均居住空間極低且生活環(huán)境惡劣,其居住水平只能達到常規(guī)潛艇,是蘇聯(lián)海軍大型艦艇中最差的。所以在1143型設計時就極為注重環(huán)境問題,全艦設置4臺MHTM-235型制冷機、25臺"貿(mào)易風"空調機專門用于艙室制冷。水兵住艙為6-26間、士官住艙1-6人間、軍官住艙1-2人間,1123型的儲藏室和食堂改住艙的問題沒有再發(fā)生。
整體布局
1143型整體為鋼制縱向箱型梁船體結構,橫向有18道水密艙壁,上層建筑為鋁鎂合金,這些都與1123型載機巡洋艦是相同的。除此之外1143型還增加2道縱向水密艙壁,艦體兩側增加舷側隔艙,鍋爐艙、輪機艙和彈藥庫設置雙層船底和測線隔艙以保證安全,全艦共計3857個艙室。而防核標準也與1123相同,2000米外空爆的3萬噸TNT當量的核武器橫傾小于5度。
在飛行甲板的設計上,1143型選擇了斜角甲板布局,但是這與美國的斜角甲板存在完全兩種理念。在美國的航空母艦當中,斜角甲板與直通甲板配合使用,斜角區(qū)域為降落區(qū)并也具備彈射起飛能力,這樣再配合直通方向甲板將航空母艦航空運作效率提升到最大。但是在1143上,斜角甲板被賦予了其他的定義,蘇聯(lián)人將海量武器布置在直通方向甲板,斜角甲板承擔了全部艦載機起降功能。所以體現(xiàn)在1143上,直通方向甲板并沒有給航空運作帶來任何作用,這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飛行甲板所承擔的任務并不相同。
四號艦“巴庫“號”,注意飛行甲板布局,只有斜角甲板為有效的航空操作區(qū)
在之后的印度海軍"維克拉瑪?shù)賮?#34;號改造中,1143.4"巴庫"號整個飛行甲板進行了一次大手術,將布滿武器的直通向飛行甲板改為滑躍起飛甲板,斜角甲板重新布局并增加阻攔裝置,整個改造工期長達52個月。
印度“維克拉瑪?shù)賮啞碧柛脑旆桨?/p>
動力系統(tǒng)
1143型與1123型和58型"肯達"級巡洋艦的動力系統(tǒng)基本一致,只是1143的噸位超過4萬噸,所需要的動力系統(tǒng)也更為龐大。艦上裝備8臺KVN-98/64型增壓燃油鍋爐驅動4臺TV-12-1型減速齒輪蒸汽輪機(2臺鍋爐驅動1臺蒸汽輪機),4具直徑4.2米螺旋槳,設計輸出功率18萬馬力,設計最高航速30.7節(jié),試航最高航速32.5節(jié),巡航速度18.3節(jié),續(xù)航力8000海里/18節(jié)、4000海里/29節(jié)。煙囪同樣設置廢氣降溫裝置降低紅外特征。
“基輔”號煙囪
艦載機及航空設施
艦載機
1143型載機巡洋艦首次引入固定翼艦載戰(zhàn)斗機,也就是Yak-38(Yak-36M)垂直/短距起降戰(zhàn)斗機。正常來講,1143型的載機量為22架,如果以制空模式那么搭載20架Yak-38戰(zhàn)斗機和2架Ka-25PL反潛直升機;如果以反潛模式那么搭載20架Ka-25PL反潛直升機和2架Ka-25PS救援直升機。當然,如果1143以最大載機量出現(xiàn),那么最大載機數(shù)可以達到36架(1977年8月試驗)。
Yak-38"鐵匠"垂直短距起降戰(zhàn)斗機是蘇聯(lián)第一代實用化固定翼艦載戰(zhàn)斗機,由著名的雅科夫列夫設計局設計,1972年11月22日進行首次垂直起降飛行,1976年8月11日正式加入蘇聯(lián)海軍服役。Yak-38機長15.5米,翼展7.32米,最大起飛重量11.7噸,最大載彈量2噸。裝備1臺R-27V-300渦噴發(fā)動機和2臺RD-36-35FV升力發(fā)動機,最大飛行速度0.95倍音速,實用升限12000米,最大作戰(zhàn)半徑240公里(垂直起飛模式100公里)。當然,從性能上講,Yak-38根本無法與當時美國海軍最新裝備的F-14"雄貓"這類常規(guī)起降的中/重型戰(zhàn)斗機相較量,作戰(zhàn)半徑也無法支撐整個編隊的遠程打擊任務,但這開創(chuàng)了蘇聯(lián)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戰(zhàn)斗機時代,也實現(xiàn)了戈爾什科夫航空母艦計劃中的第二步。
Yak-38使用的R-27V-300渦噴發(fā)動機
Yak-38M
Ka-25PL反潛直升機,卡莫夫公司開發(fā)的共軸反槳反潛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7.5噸,配備水面搜索雷達、吊裝聲吶和磁異常探測器??蓲燧d4枚反潛深彈或1枚450毫米反潛魚雷或聲吶浮標。
Ka-25PL反潛直升機
在“莫斯科”號反潛巡洋艦上的Ka-25PL
航空設施
1143型航空母艦飛行甲板設置7個艦載機起降點,其中1-6號起降點鋪設尺寸為500毫米×500毫米的AK-9F耐熱板以保護飛行甲板不被Yak-38噴氣流損毀。飛行甲板后部右舷為技術保障區(qū),可以停放10架艦載機展開加油掛彈并進行維護作業(yè)。
飛行甲板下部為機庫,機庫長度130米,寬22.5米,高6.6米,總面積2925平方米,可以容納全部30架艦載機。艦載機通過2部升降機完成由飛行甲板和機庫之間的來回轉運,其中艦島左側升降機負責由飛行甲板向機庫運輸,艦島后部升降機負責由機庫向飛行甲板運輸。全艦設置3座彈藥升降機,彈藥庫可儲存R-3S空對空導彈176枚、X-23空對地導彈、30枚ZB-500型燃燒彈、20枚RBK-250集束炸彈以及18枚RN-28空投核彈。另外為Ka-25PL反潛直升機儲備30枚AT-1型反潛魚雷、40枚PLAB-250-120型深水炸彈以及504枚聲吶浮標。機庫和彈藥庫都設置完備的自動火災報警和消防系統(tǒng),機庫還設置防火擋板,火災時可將機庫分成6部分防止火勢蔓延。
“基輔”號機庫
四號艦“巴庫”號飛行甲板,注意甲板凹陷的位置就是兩部升降機
武器系統(tǒng)
1143型配備強大的對艦、對空和對潛武器,其自身戰(zhàn)斗能力絲毫不亞于巡洋艦級的作戰(zhàn)艦艇,這是被稱為"載機巡洋艦"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其中前2艘"基輔"號和"明斯克"號武器配置相同,第3艘"新羅西斯克"號、第4艘"巴庫"號都有所變化:
4座雙聯(lián)裝SM-241型反艦導彈發(fā)射裝置(P-500"玄武巖"反艦導彈,共帶彈16枚)1座RPK-1"旋風"反潛導彈發(fā)射裝置(82R反潛導彈,共帶彈16枚)2座M-11"風暴"防空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V-611防空導彈,共帶彈96枚)2座"黃蜂-M"近程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9M33近程防空導彈,共帶彈40枚)2座AK-726型雙聯(lián)裝76毫米艦炮8座AK-630型30毫米近防炮2套RBU-6000反潛火箭發(fā)射裝置(RGB-60型反潛火箭,共帶彈144枚)2座PTA-53-1143型五聯(lián)裝魚雷發(fā)射管(SET-53和SET-65魚雷,共帶彈10枚)PTA-53-1143型五聯(lián)裝魚雷發(fā)射管
“基輔”號上裝備的RBU-6000反潛火箭發(fā)射裝置
M-11"風暴"防空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使用的B-189型發(fā)射裝置
M-11"風暴"防空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V-611型防空導彈
三號艦新羅西斯克"號將P-500"玄武巖"反艦導彈備用彈取消,總備彈下降至8枚。而"黃蜂-M"近程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和PTA-53-1143型五聯(lián)裝魚雷發(fā)射管也被取消。四號艦 "巴庫"號武器改動較大,將雙聯(lián)裝SM-241型反艦導彈發(fā)射裝置提升至6座,同樣沒有備用彈,共帶彈12枚。防空系統(tǒng)改為4座"匕首"防空導彈系統(tǒng),共24座八聯(lián)裝導彈垂直發(fā)射裝置,共帶196枚9M330-2型近程防空導彈。另外換裝2座AK-100型100毫米艦炮和8座AK-630M近防炮,反潛火箭彈更換為RBU-12000型,共帶彈120枚。
“巴庫”號AK-100型100毫米艦炮以及AK-630M近防炮
“巴庫”號發(fā)射9M330-2防空導彈
在所有武器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艦艏的SM-241型反艦導彈發(fā)射裝置,用于發(fā)射P-500型"玄武巖"重型反艦導彈。該導彈擁有7.11米的長度,發(fā)射重量高達4.8噸,戰(zhàn)斗部重量500公斤且可以攜帶核戰(zhàn)部,靠末端超2.5倍音速進行突防,是蘇聯(lián)海軍中強有力的艦載反艦武器。在發(fā)展出P-500"玄武巖"之后,蘇聯(lián)又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P-1000"火山巖"和P-700"花崗巖",都是利用巨大的戰(zhàn)斗部和末端攻擊速度對大型水面艦只進行打擊。
“巴庫”號上搭載的6座雙聯(lián)裝SM-241型反艦導彈發(fā)射裝置
P-500“玄武巖”重型反艦導彈
電子系統(tǒng)
由于1143攜帶大量武器且同時承擔對空、對海和對潛作戰(zhàn),所以艦上電子設備也是極其繁雜的。4艘1143因為武器不同,所以涉及的制導系統(tǒng)也不同,特別是改進較大的四號艦"新羅西斯克"號還加裝了大型相控陣雷達。一號艦1143.1"基輔"號和二號艦1143.2"明斯克"號具體如下:
1套MR-600"日出"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1套MR-700"軍艦鳥"低空/海搜索雷達2套"伏爾加"對海搜索雷達1套"維加奇-1143"導航雷達1套"彈罩"導航雷達1套"AR-1143"火控雷達(制導P-500反艦導彈)2套"克爾維特-1143"衛(wèi)星數(shù)據(jù)鏈(制導P-500反艦導彈)2套"雷鳴"火控雷達(制導V-611防空導彈)2套4R33艦空導彈管理系統(tǒng)(制導9M33近程防空導彈)2套MR-105"炮塔"火控雷達(制導AK-726型100毫米艦炮)4套MR-123"信號旗"火控雷達(制導AK-630近防炮)1套"獵戶座"艦殼聲吶1套MG-342搜索聲吶1套MGS-407K聲吶浮標信號接收裝置1套"白金"拖曳聲納8套"古爾祖夫"干擾系統(tǒng)1套"驅動器-SV"飛行控制雷達1套"臺風"綜合通訊系統(tǒng)1 "薩基爾-1143"航海導航系統(tǒng)4套"羅坦"進程電視跟蹤系統(tǒng)“基輔”號艦島,可見"古爾祖夫"干擾系統(tǒng)
四號艦1143.4"巴庫"號電子系統(tǒng)如下(只列出與1143.1不同處):
1套"火星-貿(mào)易風"相控陣雷達1套MR-710-1"軍艦鳥"對空搜索雷達2套MR-360低空/海搜索雷達3套"伏爾加"對海搜索雷達4套3R95火控雷達(制導9M330-2近程防空導彈)1套MR-145火控雷達(制導AK-100型100毫米艦炮)4套MR-123火控雷達(制導AK-630M近防炮)1套“蛋糕桶”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1143.4“巴庫”號艦島,可以看到“蛋糕臺”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和“火星-貿(mào)易風”相控陣雷達
三號艦1143.3"新羅西斯克"號相比于1143.1增加2套"黃玉"低空/海搜索雷達、2套MR-360對海搜索雷達。
服役歷程
1143.1"基輔"號
"基輔"號為1143型載機巡洋艦首艦,1970年7月21日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臺鋪設龍骨,建造編號101,1972年12月26日下水,1975年12月28日通過驗收,1976年6月15日加入蘇聯(lián)海軍服役,舷號852,隸屬蘇聯(lián)北方艦隊。
“基輔”號下水儀式,時間1972年12月26日
"基輔"號1976年7月16日由黑海造船廠前往北莫爾斯克基地,期間進行Yak-38艦載機起降訓練。1976年8月-12月進行技術戰(zhàn)術性能考核并通過第二次驗收;1977年4月參加"北方-77"演習;1977年8月進行最大載機實驗(最大載機量36架);1978年8月轉為蘇聯(lián)海軍旗艦;1981年7月參加"西方-81"軍演;1984年11月接受現(xiàn)代化改造;1985年6月參加"大西洋-85"演習;1987年12月轉入預備役(一類);1990年7月最后一次出海;1991年8月轉入預備役(二類);1993年6月30日退役;同年8月28日降下軍旗;2000年8月29日前往中國天津改為主題公園至今。在全部27年服役生涯中,"基輔"號總航程24.08萬海里,進行過9154架次直升機起降和4285架次戰(zhàn)斗機起降。
美國B-52轟炸機低空飛越“基輔”號
1143.2"明斯克"號
"明斯克"號為1143型載機巡洋艦二號艦,1972年12月28日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臺鋪設龍骨,建造編號102。1975年9月30日下水,1978年8月25日通過驗收,1978年9月27日交付蘇聯(lián)海軍,舷號015,隸屬蘇聯(lián)太平洋艦隊。
1978年等待試航的“明斯克”號
"明斯克"號1979年2月24日由黑海造船廠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1981年-1982年進行技術改造;1982年9月前往南中國海訓練并??吭侥稀⒂《群鸵查T;1984年3月再次訪問越南;1986年7月訪問朝鮮;1991年5月30日退役,服役期21年;1992年8月31日降軍旗;1993年6月30日注銷船籍;1995年10月銷售韓國;1998年由韓國銷售中國;2000年9月在深圳以主題公園開放。服役期內共完成3166架次直升機起降和2390架次戰(zhàn)斗機起降。
1979年,遭遇美國DD-976跟蹤的“明斯克”號
1143.3"新羅西斯克"號
"新羅西斯克"號為1143型載機巡洋艦三號艦,1975年9月30日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臺鋪設龍骨,建造編號103。1978年12月26日下水,1982年5月9日參加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日閱兵,同月28日通過國家驗收,1982年8月14日交付蘇聯(lián)海軍,舷號137,隸屬蘇聯(lián)太平洋艦隊。
1983年交付不久的“新羅西斯克”號
"新羅西斯克"號1983年5月14日由黑海造船廠前往北莫爾斯克,期間參加"大陸-83"演習和"海洋-83演習";1984年2月27日抵達符拉迪沃斯托克;1984年8月參加"藍劍"演習和"長秋"演習;1988年5月訪問朝鮮;同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維修;1991年1月重返太平洋艦隊服役;1991年5月最后一次出海;1993年1月發(fā)生火災;同年6月30日退役,總服役期14年;1996年1月出售韓國拆解。服役期內完成2300架次直升機起降和1900次戰(zhàn)斗機起降。
1143.4"巴庫"號
"巴庫"號為1143型載機巡洋艦四號艦,1978年12月26日在黑海造船廠0號船臺開工建造,工廠編號104;1982年3月31日下水,1987年4月21日通過驗收;同年12月11日正式交付蘇聯(lián)海軍,舷號111,隸屬蘇聯(lián)黑海艦隊。
正在安裝艦島的“巴庫”號
"巴庫"號1988年8月和11月分別訪問敘利亞;1988年12月17日轉為隸屬蘇聯(lián)北方艦隊;1990年10月更名為"戈爾什科夫"號;1991年9月12日進行Yak-41垂直/短距起降戰(zhàn)斗機垂直降落試驗;1992年2月2日發(fā)生火災喪失航行能力;1995年7月轉入預備役;1998年決定贈送給印度并有俄羅斯改造;2004年1月20日更名為"維克拉瑪?shù)賮?#34;號;2005年11月30日開始改造;2013年11月16日交付印度海軍。
1989年停泊在北莫爾斯克的“巴庫”號
加入印度海軍的“維克拉瑪?shù)賮啞碧柡娇漳概?/p>
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相比于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有了極大的進步,雖然在整體作戰(zhàn)能力方面與美國的航空母艦存在極大的差距。但是1143的出現(xiàn)使得蘇聯(lián)海軍有能力進行遠洋作戰(zhàn),多次的數(shù)萬海里的遠航訓練也引起了美國海軍的對蘇聯(lián)海上力量的正視。蘇聯(lián)海軍也借此由近海防御性海上力量跨入遠洋進攻性海上力量,國際影響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