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盾
聲明:兵說原創(chuàng),抄襲必究
1939年,姚新一在抗日戰(zhàn)場英勇犧牲,年僅32歲。2019年,姚新一犧牲整整80周年。
提起姚新一,許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他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魏拯民的摯友,是“八女投江”冷云的引路人,是周保中妻子王一知的老師。
人們不會忘記流血犧牲的先烈。2015年8月,姚新一被列入第二批6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一)少年心事當拏云:沒想到,吉林城郊有我一位偉大的老鄉(xiāng)和學長出生在這里這里是吉林市距離市區(qū)很近的一片住宅小區(qū),既有臨近城市生活的便利,又有清新的空氣和環(huán)境。松花江就在眼前靜靜流淌,我曾經有過在這里買房居住的想法,多次在這里徜徉,但當時的我,并不知道我有一位偉大的老鄉(xiāng)和學長出生在這里。
姚新一,滿族,原名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字瑤圃,1907年農歷7月初7,生于吉林省永吉縣大蘭旗屯(1952年劃歸吉林)的一個貧農家庭。
唐瑤圃從小聰明,深得父母的喜愛。長于松花江畔的他,自小擅長游泳,鍛煉了強壯的體魄。據說有一次,他和一幫小伙伴劃木排在江上玩,他居然跳入江中游泳,激流突然把他卷到木排下,沒了動靜。小伙伴們嚇壞了,急忙回去喊人搶救。不料,一會兒,唐瑤圃在木排后面踩著水浮出了水面。
1915年,父母節(jié)衣縮食,把8歲的唐瑤圃送入本屯私塾讀書。他一邊讀書,一邊幫家里干活。1921年,14歲的瑤圃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省城最好的吉林一中(即現在吉林市吉林一中)。唐瑤圃進入中學前后,革命浪潮風起云涌,吉林一中成為接受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舞臺。唐瑤圃從小投身到了革命洪流中。同時,他深知父母供他讀書的不易,盡量不耽誤學業(yè),學習更加刻苦勤奮。他的老師的唐賡老先生回憶:“唐瑤圃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平時很穩(wěn)重,態(tài)度和藹,對人親熱,同老師、同學的關系十分融洽?!?/p>
1925年8月,唐瑤圃從中學畢業(yè),適逢省立第一師范(原吉林師范學院)招收初中教員專修班學員。他應試入選,專修文科。不料,此時他的父親突然病故,家境難以為繼,幸有親屬幫助,他才免于輟學。1926年暑假,由母親做主,唐瑤圃與關玉華結婚。
唐瑤圃和幼子
1927年農歷5月初4,唐瑤圃的長子降生。都說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最重要的經歷是當父親。這年7月,他從省立第一師范畢業(yè),他不僅當了父親而且走出了校門,走進了大時代。
后來,他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學任教。教員的薪水并不高,只能維持家人的生活。但唐瑤圃的志向并不在此,他關心的是國家的命運。為求學深造,他征得母親和妻子的同意,于1928年又考取了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9年,這所學校改為省立大學。在這里,唐瑤圃雖然學業(yè)有長進,但還解決不了他的困惑。他的目標開始投向遠方,他說服家人,中途退學,跋山涉水到北平求學尋求真理。
(二)戰(zhàn)斗豈止在沙場:一位中學老師的不屈戰(zhàn)斗唐瑤圃的求學生涯很曲折。我第一次知道他,是2013年,我的母校北華大學出版的校史性書籍《足跡》里的人物春秋篇介紹了他,題目是《抗聯第一路軍政委魏拯民的同窗戰(zhàn)友——姚新一》。因為過去抗聯的宣傳,集中在楊靖宇、趙尚志、魏拯民等幾位主要將領身上,更多英雄的名字鮮為人知,其實他們同樣可歌可頌。
楊靖宇將軍
1929年7月,唐瑤圃來到北平,先住吉林同鄉(xiāng)會館(現西單劇場),后經同鄉(xiāng)推薦,到北平弘達學院求學。在這里,他結識了引路人魏拯民。二人一見如故,共同的情懷和追求救國救民的理想,使他倆成為一生的知己。
在魏拯民的帶領和影響下,唐瑤圃開啟了革命生涯。兩個好友為了方便開展反帝救國工作,租了一間民房,在這里寫標語,印傳單,然后把宜傳品藏在屋內的青磚地下。他們常常是兩三個同學上街,以問路、吵架為由把警察引開,再把傳單向人群撒去。有時在人多的鬧市,唐瑤圃還把標語貼在警察的后背上。
當時的北平,學生和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北平之大,都無法放下一張安靜的課桌”,矢志報國的唐瑤圃難以繼續(xù)坐在書齋里讀書。他和魏拯民一起走出校門,參加北平的三輪車工人罷工,郵務工人罷工,門頭溝工人、通州農民的斗爭。“四一二”后,革命處于低潮,白色恐怖籠罩著古都,很多地下黨被捕、被殺。面對血腥屠殺,唐瑤圃沒有動搖。在斗爭實踐中,唐瑤圃從一個愛國知識分子,成長為一名戰(zhàn)士。1929年下半年,22歲的唐瑤圃光榮入黨。
1930年夏秋之交,組織安排唐瑤圃回到東北,到佳木斯樺川中學當英語教員。唐瑤圃的英文很不錯,這為他后來開展抗聯國際宣傳起了很大作用。
同年9月,唐瑤圃把家屬也接到佳木斯。在這所中學,唐瑤圃巧遇在這里教書的省立第一師范同學張耕野。老同學見面,高興自不必說,通過交流,唐瑤圃感到張耕野是一個愛國青年,便向他宣傳革命道理,張耕野在他的幫助下入黨。
唐瑤圃利用上課的機會,在學生中傳播進步思想。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唐瑤圃帶領學生走上街頭,聲討日本侵略罪行,號召抵制日貨。他還帶領學生,同工人和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呼吁“驅逐日寇,保衛(wèi)中華”。為支援東北義勇軍,唐瑤圃領著學生在街頭募捐,排練話劇“紅樓夢”在佳木斯大戲院公演。多才多藝的他在幕后代演員唱《葬花詞》,唱得情真意切,深受觀眾喜歡。
在唐瑤圃的宣傳和啟迪下,張耕野的妻子金鳳英、妹妹張宗蘭以及學生趙敬夫(白長嶺)、冷云(鄭志民)、陳雷(姜士元)等愛國青年也相繼走上革命道路。
日軍掠我東北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領佳木斯,白色恐怖籠罩全城,工廠停工、商號關門、學校停課。唐瑤圃憂心忡忡,四處奔走,組織各校師生抗議請愿,敦促東北軍駐軍抗日衛(wèi)國。不久,他又同進步教師董海云等帶領學生,到東北軍中宣傳抗日,試圖建立抗日武裝。后因條件不成熟而未成,翌年春,唐瑤圃帶著學生返回縣城。
1933年,日本侵略者鎮(zhèn)壓抗日群眾和進步人士,并開始注意樺川中學。唐瑤圃離開了佳木斯,回家鄉(xiāng)吉林。不久,為了尋找黨組織,他先后到長春、延吉、安東(丹東)等地做過短期中學教員。
(三)依蘭革命故事:面對戰(zhàn)友的血跡,唐瑤圃潸然淚下:“寧做中國鬼,不做亡國奴!”黑龍江依蘭縣,是東北抗聯重要的活動地點和根據地,抗聯三、四、五、六、八、九、十一軍都在這里活動過。由于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抗聯曾在這里多次召開重要會議,研究討論東北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重大問題。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重要抗聯將領都在這戰(zhàn)斗過。唐瑤圃也曾在這里一顯身手,播撒了革命種子。
1934年8月,唐瑤圃被組織派到依蘭縣立中學任教。依蘭是一座古城,教育發(fā)達,進步知識分子云集,后來有人稱這里是“東北小延安”。在這里,唐瑤圃與北京朝陽大學畢業(yè)的教員李大丕成為知己。李大丕也是黨員,李大丕掩飾不住找到組織的喜悅心情。“相逢何必曾相識”,驚喜之余,計議如何秘密從事黨的工作。唐瑤圃說:“你有群眾基礎,群眾信任你。這樣你就有力量作我的掩護人了?!崩畲筘П硎荆骸爸灰夷茉谝捞m站住腳,就可以保證你平安無事。”為了掩護同志,李大丕扮成闊少爺,時常出入戲院、酒館,唐瑤圃有時也跟著逛,有人說唐瑤圃被李大丕“帶壞了”。
日本侵略者軍事占領東北后,為實現“永久統(tǒng)治”,開始對東北進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唐瑤圃和一些進步教師,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抵制與斗爭。
唐瑤圃是國語教師,他巧妙地向學生介紹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祥林嫂》《吶喊》等著作。后來在開明校長薛級辰的支持下,干脆舍掉了指定教材和文言文,直接講授魯迅文選等進步著作。沒有書,就動手謄寫油印講義。大敵當前,唐瑤圃更是宣講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激蕩著青年人的心,唐瑤圃講得壯懷激烈,慷慨激昂,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在燃燒,恨不得馬上沖上前線驅除日寇。
時機成熟了,唐瑤圃就有針對性地向一些學生講革命主張和蘇聯的十月革命,指導學生主辦《前線》刊物,刊登進步文章。為了培養(yǎng)和鍛煉青年,喚起更多的民眾抗日救國,唐瑤圃又組織學生排練,走上街頭演出《卓文君》《街頭人》等節(jié)目。在唐瑤圃等人的辛勤培育下,依蘭中學的不少青年學生,如高禹民、楊孝(楊超時)、劉淑蘭(林一)、王一知(郭維軒,抗聯名將周保中的愛人)等先后走向革命。他們曾回憶說:“唐老師是我們革命的引路人和啟蒙教師?!?/strong>
抗聯將領周保中
1934年秋,唐瑤圃同舒滿貴、李大丕、富振聲等人一起,在依蘭中學創(chuàng)建第一個黨支部,他任支部書記,唐瑤圃還指導依蘭中學的學生楊繼懋、龔寶林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團支部。組織成立后,活動范圍從學校擴展到城鎮(zhèn)、城郊及農村。依蘭的組織發(fā)動群眾,開展反對挑兵、反對歸屯、反對保甲制的斗爭。組織城鄉(xiāng)群眾以縫衣組、繡花組、運輸組以及四百字會、五百字會等為名,建立抗日救國會、婦女會、兒童團等抗日群眾團體。他們貼標語、撒傳單,有的抗日救國會專門設“打狗隊”,懲處特務、漢奸。到1935年末為止,全縣擁有抗日分會4個,抗日救國會23個,有的設會長、副會長、組織部、宣傳部等。
1934年前后,武裝抗日的烽火遍及東北各地。為了支援抗日武裝斗爭,粉碎日寇的封鎖,唐瑤圃領導的依蘭縣支部組織抗日群眾,為抗日軍籌集、運送槍支彈藥、糧食、藥品,傳遞情報、掩護部隊轉移。有時還直接參加武裝斗爭,配合抗日武裝截軍車,破壞交通,襲擊警察,擾亂敵人。
唐瑤圃注重在對敵斗爭中發(fā)展黨員,建立組織。他在依蘭中學師生中發(fā)展了一批黨員,并秘密成立了男生班黨支部、女生班黨支部,在城內居民中也建立了黨支部,在火力發(fā)電廠組建了工人黨支部。在第五師范和城郊等地也發(fā)展了黨員,建立了黨小組。1935年初,唐瑤圃在依蘭中學黨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了依蘭區(qū)委,唐瑤圃任書記。同年8月,正式組建依蘭縣委,唐瑤圃任書記。到1935年,依蘭縣除城鎮(zhèn)里有黨支部和黨小組外,在農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倭肯河等地也都有了黨的活動。同時,依蘭縣委還領導著樺川通河等地的黨組織,計有黨員100多名。
依蘭縣委成立后,唐瑤圃的家成了縣委的主要活動場所。這時他的家人是和他在一起的,直到1936年12月唐瑤圃暴露后轉移,他們一家在依蘭得到了短暫的幸福,也是最后的團聚。
為保證安全,迷惑敵人,他家炕上經常擺著鴉片煙具和賭具。每逢縣委開會、碰頭,就由他的孩子放哨??h委還在黨員家里、教員宿舍和店鋪設了幾處聯絡點。這些秘密聯絡點,除了召開會議、接待上級之外,也常接待抗聯的干部和地下交通員。
依蘭縣委當時是在與上級黨組織失掉聯系的情況下,獨撐局面的,可見工作之艱難。然而,唐瑤圃等人憑著聰明才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1936年5月,唐瑤圃利用偽三江省教師會考的機會,在佳木斯樺川|中學召開了黨組織負責人會議。唐瑤圃在會上分析了形勢,傳達了上級指示,部署了工作。根據需要,將樺川中學黨支部改為佳木斯區(qū)委,歸依蘭縣委領導。1936年9月,唐瑤圃就依蘭的形勢,縣委的組建經過及工作,向上級寫了書面報告。
1936年秋,道北特委遭到破壞,白色恐怖籠罩依蘭縣城,革命者被殺害,依蘭縣委暴露。面對同志和戰(zhàn)友的斑斑血跡,唐瑤圃潸然淚下,鏗鏘地說:“寧做中國鬼,不做亡國奴;頭可斷,血可流,炎黃子孫不可侮?!?/strong>
為避免損失,經上級同意,由高禹民、劉振中等人組成新縣委,高禹民為書記。同年12月5日深夜,唐瑤圃按上級通知,來不及與妻子兒女告別,便同李大丕向抗聯駐地轉移。為躲開敵人的搜捕,高禹民派人將他的家屬送回吉林隱居。
作為依蘭縣委的締造者,唐瑤圃懷著眷戀之情,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同志和學生。他深情地望著城門上“東北重鎮(zhèn)”四個大字,對李大丕說:“我對依蘭有很深的感情,這里的青年人有不少已經成為我的同志、親密戰(zhàn)友。如果再呆幾年,那時我們的工作就要遍地開花了!”
一位送行的學生握著唐瑤圃的手說:“老師我們何時再相見???”唐瑤圃說:“借用斯巴達克人的話說,負盾而歸,不然則盾負我歸?!?/strong>就這樣,他離開了依蘭,踏上新的征程,來到抗日最前線。
(四)血沃中華肥勁草:80年,換了人間,姚新一烈士:這盛世,如您所愿!
在豐滿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我看到1955年由毛主席簽發(fā)的唐吉昆烈士證書。唐瑤圃的家人一直不知道烈士的情況,1948年末,遼沈戰(zhàn)役后東北全境解放,他們熱切期盼英雄回家。
姚新一烈士證書,姚新一原名唐吉昆
1949年4月,由周保中簽字、王一知寫來的復信中,告知了烈士犧牲的消息。唐瑤圃不僅是周保中軍長妻子王一知的恩師,也是周保中最為器重的戰(zhàn)友之一。他曾評價姚新一:“思想穎達酷肆革命文學,對馬列有深心研究,工作活動甚敏活,對革命事業(yè)及工作擔負常能刻苦堅忍。”
1937年初,輾轉一天一夜,唐、李二人來到湯旺河溝里的密林深處,找到北滿交通站。就在這時,唐瑤圃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姚新一。姚諧音瑤,新一蘊含對新中國的向往。這個名字也伴隨了他生命的輝煌時刻。
同年3月14日,姚新一任新成立的吉東省委秘書處處長。1937年4月,姚新一帶領省委秘書處4位同志,在三道通密林深處,選擇環(huán)山面水之地建房,作為辦公點。建成的小房子叫“木刻楞”,雖粗糙簡陋,但是在姚新一的眼里,卻比高樓大廈還要美麗。他激動地說:“這好像小學生畫了一棟歪歪扭扭的房子,自己卻認為很美麗。因為這是出于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這里重新工作了!”
這樣火熱的激情,就連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張正隆一貫嚴酷的筆下,也流露出難得的溫情,他在《雪冷血熱》里寫道:“春夏秋冬,山里由黃而綠再變黃,一場大雪又染白了。一年四季,無論怎祥變幻,這里都是個與世隔絕的世界。伴著鐵筆在鋼板上滑動的嚓嚓聲,是日夜不息的林濤聲,比之那種槍炮轟鳴的戰(zhàn)場,就越發(fā)像個世外桃源。而當散發(fā)著油墨香的報刊印好裝訂起來,再被兩個老交通員帶走了,那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p>
姚新一在秘書處,除了負責起草文件,還要傳達上級指示,接待各地同志、交通員和聯絡員,了解地方情況,分析敵情,當領導的參謀和助手。同時,他還擔任《救國時報》和《前哨》的編委。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他經常撰文、寫詩、編歌曲,借以傳達指示,抒發(fā)激情,指導對敵斗爭,鼓舞戰(zhàn)士們的士氣。
工作之余,姚新一虛心向戰(zhàn)士們學習在密營生活和戰(zhàn)斗的經驗,以便更好地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他一有空就練習瞄準,裝卸槍,擦油。戰(zhàn)士們調侃他說:“秘書長,你的槍總揩我們的槍油吃?!?/strong>他笑著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現在用筆和槍戰(zhàn)斗,將來我使用斧頭鐮刀時,就不揩你們的油了?!?/strong>
1937年9月29日,吉東省委召開會議,30歲的姚新一被任命為秘書長。職務高了,擔子重了。為了提高抗聯戰(zhàn)士的思想文化素質,姚新一親自組織上黨課,編寫宣傳材料,組織開展文藝活動。當年的同志回憶說:“白天工作忙,姚新一同志組織我們晚上上黨課。在密營的火堆旁,教我們學習理論。”
姚新一還常和同志一起開荒種地、采摘野果、站崗放哨。戰(zhàn)士們說,他不像一位大領導。抗聯五軍軍醫(yī)徐云卿回憶:“姚新一同志在和我們戰(zhàn)斗的日子里,沒有架子,待人親熱,孜孜不倦地學習,忘我的工作,風餐露宿,同甘共苦,他的音容笑貌至今歷歷在目,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樣?!?/p>
在這期間還有一件趣事。一天,姚新一執(zhí)意要站一班崗,大家苦勸不住,只好隨他,過了一個時辰,他發(fā)現敵情,把睡著的同志喊醒,大家紛紛占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等到天亮也沒見敵人攻上來,于是同志們主動出擊,將敵人合圍,結果包圍了一只大黑熊。姚新一歉意地說:“由于我是近視眼,害大家虛驚一場,半夜未眠,真該檢討。”大家說:“不要檢討了,得感謝秘書長讓我們改善了伙食!”大家大笑一場。
1938年初,抗聯斗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和吉東省委在周保中的率領下,來到牡丹江下游的刁翎地區(qū),日偽軍連續(xù)向這里“討伐”。姚新一帶領秘書處的同志,拿起槍,投入到總指揮部的轉戰(zhàn)行列。
1938年夏天,日偽軍開展“三江大討伐”行動,抗聯第五軍在轉移途中多次遭到敵人圍堵,這時,發(fā)生了著名的“八女投江”事件。以姚新一的學生冷云為首的八位女戰(zhàn)士,為了保護師長和部隊,僅用3支步槍吸引住了敵人,八名女戰(zhàn)士直到最后子彈打光,誓死不屈,最后挽手步入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壯烈犧牲。
1939年2月,姚新一奉命率領10余名戰(zhàn)士小分隊,從二路軍總指揮部赴方正縣轉移印刷物資和重要文件。他們冒著嚴寒,繞過敵人的重重封鎖,走了3天3夜才到達。
他們完成任務返回總指揮部密營的途中,在牡丹江西岸蓮花泡的山谷,突遭400多敵人的襲擊。槍聲、炮聲、喊聲響徹山谷,在發(fā)瘋一般的敵人面前,小部隊在姚新一帶領下,同敵人展開了殊死戰(zhàn)斗。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正在指揮作戰(zhàn)的姚新一頭部中彈,英勇犧牲,年僅32歲。
姚新一的犧牲,激起了戰(zhàn)士們對敵人的無比仇恨與憤怒,他們置生死于度外,槍口噴射著憤怒的子彈,面對數倍與己的敵人決不退縮。最后,終因寡不敵眾力量懸殊,全部壯烈犧牲。隆冬時節(jié),鮮血染紅白雪,像世上最壯麗也最凄婉的花朵!
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聽到姚新一和小部隊壯烈犧牲的噩耗后,馬上派一支小部隊找到烈士們戰(zhàn)斗的地方,將烈土們的遺體掩埋在蓮花泡西岸的一棵蒼翠的古松下。周保中為烈士們召開追悼會,作了一首挽歌哀悼:
捐軀輕鴻毛,蕩寇志不渝
倭奴罪惡須清除,索還血債一筆筆
同志們!安息吧!
踏著你們?yōu)⑾碌难E,
誓將民族解放進行到底。
前面就是勝利!前面就是勝利!
那是你們偉大光輝永不褪色的業(yè)績
那歌聲穿越山林,響徹白山黑水松遼大地!
80年,換了人間,姚新一烈士:這盛世,如您所愿!
【深耕戰(zhàn)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