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
現(xiàn)在很多90后、00后可能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但皮哥相信老一代父輩祖輩們一定對他非常熟悉。
實際上,謝晉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中的翹楚,擁有長達50余年的導演歷史。
從最初的《女籃5號》、《紅色娘子軍》、《大李小李和老李》、《舞臺姐妹》,再到后來的《啊!搖籃》、《牧馬人》、《天云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huán)》、《芙蓉鎮(zhèn)》......他的作品通俗感人,戲劇性強,觀眾看了笑得開心哭得痛快。
可以這么說,“謝晉導演”這個名頭在當年就是實打實的票房號召力。
甚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影評界還掀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謝晉電影模式”大討論。
反對者如年輕電影批評家朱大可(當年年輕),指責“謝晉向觀眾提供了化解社會沖突的奇異道德神話”,是“改造了的電影儒學”,是“五四精神的一次轟轟烈烈的大步后撤”,從而號召人們“對謝晉模式進行密碼破譯、重新估價和揚棄性超越”。
支持者如中國老一代電影理論家鐘惦棐,他發(fā)表《謝晉電影十思》一文來回應朱大可猛烈的批評。
鐘惦棐在文中寫道“時代有謝晉而謝晉無時代”,“謝晉電影的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恰恰是他的功績”,呼吁年輕影評人“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當年的這場論爭,實質上就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論爭,自從電影出現(xiàn)以來,類似的交鋒就從未停止過。
比如前幾天著名導演斯科塞斯就發(fā)長文說“漫威電影不是電影藝術”。
法國導演特呂弗有一句名言:“當一部電影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它便成為了一個社學會意義上的事件,它的品質問題便成了次要的了?!?/p>
而謝晉作為一個“以政治為天職”的導演,他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會受到大量觀眾的喜愛。同時,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表達一個主題: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中國必勝。
而這個聽起來宏大無比的主題,被謝晉用一個個朱大可口中的“奇異道德神話”表達出來,而且表達得相當通俗,相當引人入勝,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
《高山下的花環(huán)》
這部電影在1984年公映之后,在全國廣大的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不少觀眾飽含熱淚,稱贊它“在悲壯的基調中昂揚著時代的精神”,“是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頌歌”。
甚至在幾十年后,《高山下的花環(huán)》仍被譽為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好的戰(zhàn)爭片”。
電影改編自李存葆的同名中篇小說,謝晉對其進行了適度的改編。
電影講述的是越戰(zhàn),卻將大量的筆墨花在了塑造人物形象上。當然,這也是謝晉電影的一大特點和優(yōu)勢。
影片開頭,軍官家庭出身的趙蒙生(唐國強飾演)被母親動用關系送到了部隊鍍金,隨便待一兩個月就能“曲線轉正”,再回城里當個官啥的。
別的不說,光是這個角色的設置,就已經表明了謝晉根本不是那種只會粉飾太平哄觀眾開心的導演。
于是,這個半路出家的趙指導員就“幸運地”來到了梁三喜的連上。
連長梁三喜,是個頂老實的老實人,明明知道趙蒙生是個走后門的貨色,不僅沒有歧視他還各種照顧他,生怕新同志到了連上不適應。
為了等趙蒙生熟悉部隊環(huán)境,梁三喜寧愿將自己僅有的一個月探親假一拖再拖。要知道,這個時候梁三喜的妻子玉秀已經快生了,他已經一年多沒回家了。
而炮排排長靳開來不一樣,用今天的話說,這是個毒舌功力十級、懟人能力已經臻入化境的狠角色。面對看不慣的人和事,甭管他后臺有多硬,一個字,就是干!
所以呢,面對趙蒙生這樣的“軍二代”,靳開來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輕蔑和白眼。甚至,在得知趙蒙生要被調走后,他大喊著“要自費到北京訴訪”。
這可能是中國電影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輝煌之后,第一次展現(xiàn)特權階級和大眾子弟的對立。
電影拍攝前,謝晉讓助手到云南調研,看那里的指導員到底對什么感興趣。結果發(fā)現(xiàn),前線士兵最喜歡牢騷不斷的靳開來。他們的的原話是:“就這最真實,你們千萬別把他的棱角磨平了?!?/p>
但是千萬不要覺得靳開來是個大老粗,他對自己的戰(zhàn)友非常非常好。
知道梁三喜家庭困難,靳開來就用自己的錢買了車票和禮品讓他帶回家??匆娝_上還穿著破布鞋,靳開來又把自己的新皮鞋脫下來讓他穿上。
可是,直到最后三喜也沒能回家,因為戰(zhàn)爭打響了。
這邊剛一開打,趙蒙生的母親就不停地給上級打電話要求把自己的兒子調回來,甚至打到了雷司令那里。
雷司令是趙母的舊時戰(zhàn)友,當初是她把他從死人堆里背出來救了他一命。趙母原本以為雷司令會看在救命之恩上,救自己兒子一命,但雷軍長沒有。
剛放下電話,他就在戰(zhàn)前動員會上摔帽子、發(fā)脾氣:
“一位神通廣大的貴婦人,居然把電話打到了我的指揮所里!要知道我現(xiàn)在的電話有多珍貴,這位貴婦人居然打過來就是要我把他兒子調走!老子偏要把她的兒子第一個送去炸碉堡!”
雷司令說的是真話,因為他的確把自己唯一的兒子雷凱華送到了戰(zhàn)場上。
而被當眾羞辱的趙蒙生并不好過,因為好脾氣的梁三喜也發(fā)火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你們都涌到部隊里來,現(xiàn)在感到吃苦了,又削尖了腦袋要回大城市!”
“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啊?!?/p>
再加上被靳開來諷刺,被連里同志看不起,趙蒙生再也忍不住了。
他當著全連的人喊“是英雄是狗熊,我們戰(zhàn)場上見分曉!”
就這樣,謝晉用大量的心理描寫,展現(xiàn)了趙蒙生思想轉變的整個過程。
很快,部隊就上了前線。謝晉同樣沒有把鏡頭花在戰(zhàn)爭場面上,而是對準了戰(zhàn)士們的內心。
出境前最后一餐,靳開來舉杯對梁三喜說:“干了這一杯,烈士陵園見?!?/p>
沒想到一語成讖,兩個人都犧牲了——
靳開來在為戰(zhàn)士們砍甘蔗時踩到了地雷,梁三喜為了保護趙蒙生中彈身亡。
而雷司令的兒子也在戰(zhàn)爭中犧牲了。
說了一輩子真話的靳開來,在戰(zhàn)前得知自己被升官并不開心,因為是“賞了一個送命的官”。臨死之前,他嘴里還在念叨著“讓大家吃甘蔗......”
因為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戰(zhàn)士們在快要渴死的時候也不敢去旁邊砍越南人的甘蔗,只有靳開來,只有他,拿起了鐮刀頭也不回地去了。
而老實了一輩子的梁三喜,胸前揣著的,是一張被血染紅的賬單,那是他因為父親病危問連里同志借了一共650塊,他每一筆都記得清清楚楚。
他的這筆賬,最后是他的妻子和母親,用慰問金還上的。為了省錢,兩個女人抱著孩子,生生趕了幾十里路。
在謝晉的電影里,你能看到中國民族最古老最偉大的那些傳統(tǒng)。
信義、忠誠、善良、質樸、勇敢、付出......
《高山下的花環(huán)》之所以是中國最好的戰(zhàn)爭片,不是因為戰(zhàn)爭場面有多宏偉,戰(zhàn)事有多激烈,而是它真正表現(xiàn)出了戰(zhàn)爭中的人。
那些有錢有權的人,那些沒錢沒勢的人,那些有權卻不濫用的人......
謝晉的電影里不是沒有批判,不是沒有揭露,只是比較含蓄,和敘事結合得好而已。
如果這也是缺點,那是不是電影就應該是少數(shù)精英階層的玩物,大眾就應該被無限貶低和嘲諷?
批評謝晉的人不僅是在批評謝晉,還是在批評那些被謝晉電影所感動的人,那群深愛這個國家的大多數(shù)人。
面對一切指責,鐘惦棐老先生的那句話最為深沉和有力: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或許,換個角度思考,也正是因為漫威電影威脅到了藝術電影的“活”,斯科塞斯才會站出來說它不是cinema,不是他所熟悉的電影藝術。
他的文章想表達的,不是激烈的否定,而是溫柔又無奈的提醒和請求:請給藝術電影留一點空間,請讓這片土地多點自由。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童云溪
?原創(chuàng)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