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你不行就不行,我是男人不裝的王雁林。
最近,一個被全國人民罵的爛片導演,發(fā)微博進行各種解釋,大概意思就是他拍的片子不是爛,而是因為你們欣賞不了,這就變成了一個爭論。
很多人都說,現(xiàn)在國內(nèi)的片子越拍越差,是因為觀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差,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所以片子的質(zhì)量就會越來越差。
我覺得說這種話的人挺不要臉的。我們想一下,所有的情景喜劇沒有一個比《我愛我家》更好的,那已經(jīng)是快30年前的一個電視劇了,所有的家庭倫理戲沒有一個拍的比《渴望》更好的,那是30多年前的一個戲了。歷史正劇沒有一個拍的比《雍正王朝》更好的。然而,你們卻認為觀眾的欣賞水平下降,所以你們越拍越爛,這個就是本末倒置。
甩鍋甩的有點兒莫名其妙。就像淘寶,你買了一件衣服一穿爆丑無比,你也不怪衣服不合適,也不怪自己身材不好,就怪那些看到的人怎么能夠覺得你丑。你說這話的時候,你就不想想自己是一個300斤大胖子嗎?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你卻怪看到你的人眼光有問題,眼睛有問題,他們欣賞不了你的美。首先,這個邏輯就是很嚴重的問題。
其實,現(xiàn)在的所有電視劇從出創(chuàng)意到劇本寫作,制作、拍攝再到后期這一系列的過程當中,資方或者說最后拍板的人。他永遠都會要求你去做觀眾喜歡的劇,并且他還有一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女性觀眾喜歡什么樣的?年輕觀眾喜歡什么樣的?小鎮(zhèn)青年喜歡什么樣的電視劇,或者說是他們欣賞水平有限,他們根本看不懂,我覺得這些都是臆測,他們的數(shù)據(jù)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從采樣到分析都是有問題的。第一,他們所調(diào)查的不夠全面。第二,采集本身可能科學上就有問題。第三,他們在讀數(shù)據(jù)的過程當中也是有問題的,他們只看見了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就是他們想要的那部分,然而真正的東西并沒有解決。
你看20年前的美國《老友記》,它一集的劇本費是100萬美金,一集,拍了十幾集,這還是一個美劇。當時這部作品中國人看都覺得很好,說明這些觀眾的欣賞水平是沒毛病的,所以你拍的爛就不要怪觀眾的欣賞水平不行,你又不是藝術(shù)家!
姜文在拍一些片子之前可能就知道,他自己拍完之后可能會有些人看不懂,但他還是想拍,因為他想表達,這一點我覺得沒毛病。作為導演來說,誰都想表達,但是這個表達不一定是立刻能夠讓人看懂的一個東西,只要投資商覺得沒毛病,就可以去嘗試、去探索,但是如果你從一開始就說我想拍一個特別賣座的作品,結(jié)果卻不盡人意,然后你就去怪觀眾說他們欣賞不了。
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你要讓專業(yè)的人去干專業(yè)的事,你得讓懂劇作的人來管劇作,而不是讓一幫會計、市場營銷來管劇作,最后說觀眾不喜歡,你憑什么說觀眾不喜歡?
《鹿鼎記》二點幾分?坦率的說,你抄一遍分都不至于這么低,你還說現(xiàn)在觀眾的欣賞水平怎么樣?
問題是你在創(chuàng)新的時候,你是以什么為標準?如果說你是以觀眾的喜好為由,所以要去創(chuàng)造,我想這就死定了。應(yīng)該是你覺得這么創(chuàng)作有意思,戲劇沖突會更好,人物在原來的人物上也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但是這只是你們的猜測,你們只是猜測韋小寶這個人物就是要無厘頭,要中二,要浮夸。說白了,你會去投好幾億,拍一個《萬萬沒想到》那種風格的古裝片嗎?那不是找死嗎?
沒有人去罵營銷和出資的老板,最后被罵的還是導演,因為審美口味最后不是編劇定的,編劇沒那么大權(quán)力。
再一個就是拍爛劇的投資方和平臺的標準甩鍋。最重要的是,不要再拿那種垃圾模型、垃圾數(shù)據(jù),去跟人家談創(chuàng)作,所有好的創(chuàng)作它都是創(chuàng)新的,如果說都能夠在過去的既定經(jīng)驗當中找到模板的話,那不就是copy嗎?所以我們必須得去創(chuàng)新,去提供一些新鮮的東西,雖然這是有風險的,但是它帶來的回報巨大,我們一直在說創(chuàng)作本身不能夠有條框,必須得給他們空間,必須給他們一些不確定的東西才行。不能說作品爛就賴觀眾,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永遠都不會好。
今天就說這么多。謝謝大家。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