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晚9時,賀帥出現(xiàn)在直播鏡頭中,他幾乎全程哽咽著朗讀完了葡萄牙詩人若澤·路易斯·佩肖托的《祭父書》:
……這個世界太小了,……如今,你是河流,是堤岸,是源泉;你是白晝,是白晝的黃昏,是黃昏的太陽……

這是發(fā)生在央視“一平方米”朗讀亭72小時慢直播活動中的一幕。
朗讀亭中的賀帥,演播廳中的董卿和三位觀察員及手機端的70余萬網友共同沉浸在一種傷痛中。
賀帥是賀明的兒子,而賀明是著名的“跑馬拉松抗癌斗士”。
2016年,安徽淮南人賀明查出了肺癌,而且是晚期。在人生即將落幕時,他做出了一個決定——挑戰(zhàn)100場馬拉松。
于是自2017年至2020年3年間,在全國各地的馬拉松賽場上,人們經??吹揭粋€高大瘦削的身影執(zhí)著奔跑,“肺/癌/晚期,跑/馬/抗/癌,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旗子讓他格外引人注目。

賀明(圖片來自安徽網)
在這3年間,他一邊治療,一邊奔跑,把人生最后的時限從3個月拉長到6個月,3年……
2020年6月,當他的生命長跑結束時,他完成了61場馬拉松。

賀明參賽號碼牌(圖片來自安徽網)
2020年9月,賀明的兒子賀帥跑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馬拉松。
這個平時動也懶怠動的年輕人決心要完成父親100場馬拉松的遺愿。
10月初,他來到廈門,參加了“三天三夜超馬”。因為他爸爸的最后一場馬拉松就是在這里進行的。
這里的賽道上曾經留下他父親蹣跚的腳步與堅持的身影。

賀帥完賽后(圖片來自i聽廈門)
賽后,來廈門進行“朗讀者”第三季前采調研的董卿見到了賀帥,在廈門環(huán)島路音樂廣場的海邊長椅上,這對父子的人生故事讓董卿潸然淚下。
于是,10月28日,“朗讀亭”72小時慢直播的最后一天,賀帥走進了位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前的朗讀亭,深情朗讀《祭父書》。
在朗讀過程中,拼合在一起的父子二人奔跑的鏡頭相信會讓聆聽者印象深刻。

下面是悅華的感想,不是關于馬拉松的,而是關于《朗讀者》的。
作為一檔文化節(jié)目,《朗讀者》曾被譽為文化傳播的“清流”。它之所以能以獨特的面目吸引與打動觀眾,自有其“獨門秘笈”。
看過第一二季的朋友一定知道,這個節(jié)目采用的是朗讀文本加敘述人生故事的模式,文本和故事是有關聯(lián)的,但有時有種生拉硬拽之感。
從這次直播中賀帥的朗讀與故事看,節(jié)目組應該是對文本與故事間的關系有更清晰與深刻的認識。
這種認識就是——把朗讀者的人生故事變成朗讀文本的語境。
比如那位葡萄牙作家與他的《祭父書》普通人所知甚少,而《祭父書》也有著特有的語境,如果平平讀來或聽來是難以感動人的。
而“朗讀亭”的編導卻將賀明父子的人生故事“移植”過來,替換了《祭父書》原有的語境,結果既利于理解,又取得了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
(悅華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