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會給孩子配備手機,方便聯(lián)系,或者用于學習。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不少家長卻因此遇到了驚人相似的 " 大麻煩 ":網(wǎng)絡游戲及直播平臺充值。在最近疫情期間,孩子用手機上網(wǎng)課期間,這樣的情況似乎更加普遍了。
小陳(化名)的外婆 邵阿姨:那天這個銀行流水單一打出來,我都快暈了,錢沒了!
邵阿姨是思南人,她和女兒帶著 13 歲的外孫小陳生活。
3 月 7 號那天,邵阿姨無意中在手機短信黑名單里發(fā)現(xiàn),家里所有銀行卡上的余額,18 萬多元,全都被花完了。
由于很多信息都被刪除,邵阿姨母女倆花了一番功夫,才發(fā)現(xiàn)所有的錢都是 2 月下旬,13 歲的外孫小陳拿手機開始上網(wǎng)課以后,悄悄通過游戲和網(wǎng)絡平臺花出去的,總計 18 萬多元。
這些錢,小陳分別充值在和平精英、王者榮耀和迷你世界三款網(wǎng)游里,并在一個網(wǎng)絡直播平臺上給主播打賞了兩萬多元。
記者發(fā)現(xiàn),僅僅 3 月 2 號一天,從凌晨開始,小陳就在迷你世界充值了 43 筆每筆 50 元的游戲幣,當天上午和下午,他又充值了近 3000 元。
小陳的母親 張女士:他在手機上面綁了三張卡,都是從家里他外婆的房間里偷偷去綁的,身份證也拿了。信息被他(小陳)刪掉了,他就是說刷了打游戲了。
無獨有偶,貴陽的李師傅夫婦最近也遇到了同樣棘手的問題。
李師傅:她媽的手機是拿給她做作業(yè)的,小孩就拿她媽的手機微信登錄,玩短視頻,就一下子,主要是 3 月 11 號,一下子就充值了 8 萬多元的短視頻幣和 2 萬多的騰訊游戲。
焦急的父母一旁,是年僅 9 歲的女兒小云(化名),小云熟練地操作著 APP 的界面,告訴記者她 " 打賞 " 了哪些主播。
小云:我知道我媽的鎖屏密碼,我就在(支付)設置上,設置了我的指紋,就把錢刷出去了。拿我媽身份證把游戲實名認證了,也可以充錢。
小云玩的游戲是和平精英和迷你世界,而她在某短視頻平臺打賞主播,主要是為了別人能帶她一起玩游戲,送她游戲里的裝飾。有人不知從什么途徑得知她是未成年人,留言嚇唬她要告訴家長,于是,小云就送了對方一輛 " 馬車 ",價值近 3000 元人民幣。
小陳和小云的情況絕不是個案。
在網(wǎng)上任意搜索就能發(fā)現(xiàn),近期,有大量家長都在投訴,孩子在成年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游戲或直播平臺中進行高額充值;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疫情期間雖然很多行業(yè)都受到了影響,但游戲創(chuàng)收卻一路增長,僅和平精英這一款游戲,今年 2 月份,玩家付費收入就超過了百億元。
13 歲的小陳和 9 歲的小云,在拿到父母的身份證和銀行卡,掌握了電子支付的方法后,輕輕松松就繞開了這些規(guī)定,把家庭巨額積蓄快速花光。
小云的父親 李師傅:八萬塊,是我們自己辛辛苦苦貸款來準備做生意的錢。
小陳的母親 張女士:家里就我一個人掙錢,我在外面打工,這么多錢我要不吃不喝每個月存 2000 都要存 10 年。我們也有我們的責任,平時東西沒有收好。
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大人懊惱,孩子懵懂又害怕。
記者嘗試通過這些游戲及直播平臺方的未成年人保護途徑追回這些錢,但這并不容易。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客服:需要提供戶口,孩子身份證,家長身份證等信息。
小陳的母親張女士:他戶口在奶奶那邊。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客服:那需要小孩的出生證明。
迷你世界客服:查詢了,我們只是游戲方,這個是通過 OPPO 手機平臺充值的,和我們沒關系。
OPPO 客服熱線:要退款,您需要提供證明,證明不是成年人,而是孩子充值,比如通過充值時間段之類的來證明。
某短視頻直播平臺:平臺方不贊成未成年人進行打賞,如果有未成年人打賞的行為,經(jīng)過核實后我們會全額退款。
聯(lián)系了一圈記者發(fā)現(xiàn),所有游戲和直播平臺方都要求家長提供相關證據(jù),并需要一定的核查時間。
對于是否能退款,何時退款,孩子家長目前能做的只有等待。
律師說法
貴州齊之越律師事務所 專職律師 尹恒:8 周歲以上未滿 18 周歲的,叫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的民事行為,是由他們的監(jiān)護人追認的。從法律上的道理上,未成年人充需要監(jiān)護人追認和同意,但實踐中,訴訟中難點在于 " 如何舉證充值是未成年人支付的,還是成年人支付的。"
一方面我們建議家長加強監(jiān)管;另一方面,我們建議直播和游戲平臺支付時設置一個人臉識別的程序,這樣有利于家長監(jiān)管,也為經(jīng)營減少訴訟風險。盡管相關法律法規(guī)一再完善,但目前依然無法杜絕孩子玩游戲、以及亂充值的現(xiàn)象。
截止 3 月 15 日,小陳和小云充值涉及的兩家短視頻直播平臺均回復可以退款。其中,小云支付的八萬元打賞已經(jīng)退回家長賬戶。其它游戲平臺暫沒有作出回復。
家長平臺各司其責,防止孩子沖動消費
11 月初,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fā)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wǎng)絡游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了六項舉措,從實名制、時間管理以及消費等方面都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通知》在付費服務方面的規(guī)定非常具體:
網(wǎng)絡游戲企業(yè)不得為未滿 8 周歲的用戶提供游戲付費服務;
同一網(wǎng)絡企業(yè)所提供的游戲付費服務,8 周歲以上未滿 16 歲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 50 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 200 元人民幣;
16 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 100 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 400 元人民幣。
專家:平臺和家長均有責任
有專家表示,發(fā)生超過通知里規(guī)定金額的充值案例里,家長和網(wǎng)絡企業(yè)都存在相應的失職責任。
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觀察人士吳純勇:從家長的層面來看,銀行交易包括密碼等重要信息,是不應該輕易交給孩子的,畢竟未成年孩子的消費沖動和習慣,可能會比大人還要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他能輕而易舉地知道密碼,肯定會造成他在玩游戲過程中的沖動消費。
從游戲平臺方來看,其實對于未成年人的交易流程,也存在監(jiān)管不嚴、監(jiān)管不到位的情況。平臺方的問題在于是不是可以結合現(xiàn)有的技術,比如說人臉識別、大數(shù)據(jù)、指紋,加大支付過程中的復雜程度,這就會杜絕孩子直接進行充值的行為。
這些年關于孩子錯誤消費、揮霍金錢給父母、家庭帶來影響的事件在不斷增多。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科成績,各位父母更需要關注孩子的素質教育。讓孩子樹立安全健康、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將來孩子的成長之路會越走越好。
來源:百姓關注 (記者 羅欣 李嘯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