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天氣晴好,不少上海市民外出踏青休閑,享受久違的春光和繁華。有人戲稱這是長時段隔離之后的“放風”,也有人笑稱,自己實在是“憋壞了”。
還有更多方面,也有些“憋壞了”?,F(xiàn)在已進入3月的中下旬,許多遭受疫情沖擊的企業(yè),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對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的渴望極為迫切;整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也需要盡快復蘇、重喚活力。
一個多月前上海就已明確,疫情防控是硬任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是硬道理。這段時間,方方面面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市,取得了積極成果。
當前,本地疫情防控的形勢不斷轉好,在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尤其是高度重視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同時,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復市,把發(fā)展的氣勢提上來,把速度和效率提上來。
與救死扶傷一樣,穩(wěn)經濟、抓發(fā)展,也要“與時間賽跑”。
經濟社會發(fā)展長期停擺,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及對日后產生的影響,都是難以估量、難以承受的;如果推動發(fā)展的效率過低,尤其是在有條件、有基礎提速增效的情況下仍然少作為、慢作為,負面效應同樣不容小覷。
上海不可能坐視發(fā)展停擺。這座城市本來就處于一個“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時期,疫情打亂了發(fā)展的節(jié)奏,但不會改變這座城市的目標與使命。
在2020年這個特殊年份,各項目標任務能否如期完成,發(fā)展能否穩(wěn)中求進,關乎這座城市在相當長時間內的能級、活力、競爭力,更關乎每一個人在這里的生計與成長。
受疫情沖擊之后,我們的緊迫感應該更強,要盡可能抓緊抓早、主動出招,力爭把失去的時間和機會“搶”回來,將損失減到最小。
防疫和發(fā)展“兩手抓”,貴在科學精準,必須因情施策。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們面臨的情況瞬息萬變,相應的手勢、方法,自然要及時敏銳地動態(tài)調整,力求實效。
在不同階段、不同區(qū)域面對不同情況,理應拿出不同的處理方式,體現(xiàn)出恰到好處的“時、度、效”;在處理二元甚至多元考驗中,要找到一個有效的平衡點,不能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也不能簡單地一刀切,或是“以不變應萬變”。
隨著加快抓發(fā)展的條件不斷成熟,相關的工作手勢,應該向著有利于快速推動復工復產復市的方向不斷調適。這并不意味著大幅降低防控要求,甚至將風險和安全拋諸腦外,而是要把握現(xiàn)在的新情況、新特點,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主動采取措施,幫助市場和社會恢復活力。
這個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特別要認真傾聽、研判各類市場主體的需求,了解他們在復工復產復市中的實際困難,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對于客觀存在的風險挑戰(zhàn),也當和市場主體同向而行,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一起防范克服,而不是消極應對。
尤其不能把可控的風險當做不作為、慢作為的借口,甚至對正常生產經營設置不必要的阻礙——過度了的小心謹慎,不是真正的負責,而是懶政。
統(tǒng)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是一場“大考”。對廣大干部來說,能否因情施策、加快推動復工復產復市,則是眼下亟待作答的一道“大題”。這需要精準的手勢與辦法,更需要一種敢于負責、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攻堅的擔當精神。
有這樣的擔當精神,就不怕難題挑戰(zhàn),“兩手抓”這道看似“兩難”的考題,也更有希望實現(xiàn)“雙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