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稱的設置本是匿名的,但當在多個平臺使用同一個昵稱而昵稱成為了你的個人標簽,別人有可能通過你在一個平臺上的昵稱搜索到你在另一個平臺上的賬號,并"識破"你的身份。這時,昵稱就不再是匿名的,而成為了一種"被實名化"了的存在。
二、研究目的①從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取昵稱的情況入手,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挖掘其取昵稱時的相關心理機制。
②從其取昵稱情況或差異中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的"昵稱'實名化'"這一有趣的現(xiàn)象,對這個現(xiàn)象進行探索并用定性的描述展開討論,探究人們對該現(xiàn)象的看法及這些看法背后的心理機制。
三、研究問題①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取昵稱的情況有何差異,包括取某一昵稱時的考慮因素、是否在不同社交平臺上取同一個昵稱?
②這些差異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什么?
③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取同一個昵稱,會不會讓匿名的昵稱"實名化"?
④人們對昵稱"實名化"現(xiàn)象的看法是怎樣的?
四、研究方法(一)問卷調查法
在朋友圈/微信群發(fā)放問卷,共回收問卷205份,其中有效問卷205份。
(二)文獻分析法
使用"頭條-深大合作項目"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其微信昵稱和頭條昵稱。
(三)觀察法
觀察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好友取昵稱的情況。
(四)訪談法
訪談了16位校內學生,了解他們在不同社交平臺取昵稱的情況,并對取同一昵稱的情況追問。
五、研究結果(一)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取昵稱的情況有何差異?
根據(jù)訪談中被訪者取某一昵稱時的考慮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①不同平臺的內容、面向的受眾群體不同,取不同的昵稱以適應。
"微信會面對很多不同的人…微博比較偏個人。"
②昵稱本身具有獨特意義。
"別人幫自己取了新的外號,覺得挺不錯的,就拿來用了。"
③有意識取不同昵稱,避免被找到。
"特意設置了不允許推薦給通訊錄好友。"
④長期的使用習慣,方便。
"好久沒改過了,還是好早之前的昵稱。"
(二)這些差異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什么?
1.社交約束力概念建立
社交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使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信息的意識,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各項活動。
社會約束指社會群體對個體行為所作出的反應,這些反應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對人們的行為加以限制和管束。
網(wǎng)絡中的社交約束力人們通過網(wǎng)絡交往時,網(wǎng)絡中的社交群體對人們的個體行為所形成的限制或壓力。
參考文獻:
鄭幾塊《嚴肅社交能否成為社交領域的突破點?》
小樹《淺談社會約束的類型、特點及相互關系》
2.社交約束力與自我暴露比較類型
①社交約束力>自我暴露
結合SIDE Model(去個性化效應的社會認同模型)理論,人們取昵稱時更多地考慮外部因素,如群體規(guī)范、群體身份認同等,從而減少自我表露。
具體表現(xiàn):
更關注社交聯(lián)系在意家人/同事/朋友,昵稱為群體內更被熟知的名字昵稱作為一種社交資本社交約束力>自我暴露的情況下昵稱特征舉例
②社交約束力≈自我暴露
結合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最優(yōu)區(qū)分理論),人們取昵稱時既想遵循受眾群體的規(guī)范約束,又想與眾不同,表露自我個性,昵稱更趨于中性。
具體表現(xiàn)為:
既在意,又想展示自我,取一個小眾的名字游戲公會/家族系列名稱社交約束力≈自我暴露的情況下昵稱特征舉例
游戲公會/家族系列名稱
③社交約束力<自我暴露
結合自我表露動機理論,人們通過昵稱表現(xiàn)自我,展示個性,昵稱的自我表露程度更高。
具體表現(xiàn)為:
"微博是自己的領域自己做主""跟自己身上某一個特質有很鮮明的聯(lián)系""微博B站昵稱偏沙雕風,與個人內在有關,想展現(xiàn)一些特別的東西,突出個人氣質"社交約束力<自我暴露的情況下昵稱特征舉例
(三)在不同社交平臺上是否會取同一個昵稱?
1.文獻分析
注冊頭條號起的昵稱狀況接近 1/3 的同學在取昵稱的時候會選擇取一樣或者帶有相同元素的昵稱。
2.問卷發(fā)現(xiàn)
問卷調查結果中,同學取昵稱的情況各有差異。
(四)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取同一個昵稱,會不會讓匿名的昵稱"實名化"?
訪談結果:
"我覺得不同平臺取同個昵稱,會讓這個昵稱代表自己本人""對,我也這樣干過,試過用一個昵稱搜別人的信息,確實是可以搜到的""我曾經(jīng)在微博搜過我男朋友的微信名,還真發(fā)現(xiàn)了他的微博,甚至翻到了他和他前女友的故事""比如說我的微信名叫'xxx',然后身邊很多朋友都知道微博上的'xxx'就是我"昵稱"實名化"現(xiàn)象確實存在!
(五)人們對昵稱"實名化"現(xiàn)象的看法是怎樣的?
1.擬劇論
劇本期望:
社會規(guī)范對各種社會角色的限定。不同平臺面對不同觀眾,營造的人設不同。表演區(qū)域:
認為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都是公開的,屬于前臺的信息。昵稱同樣也是前臺信息。這些看法體現(xiàn)擬劇論:
取昵稱是營造人設的一種現(xiàn)象,不同平臺面對不同觀眾,營造的人設不同,就會認為實名化對自己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另一方面,認為昵稱是前臺信息,這些信息是公開在社交平臺,所以并不會擔心昵稱會成為實名化的。2.懶人主義
表演區(qū)域:
懶得管理前臺后臺,對于是否"實名化"也不是很關注。3.隱私管理
隱私擁有權:
昵稱也是社交平臺隱私的一部分,但是能很好管理好每個平臺的昵稱,所以不會擔心。隱私控制:
對于不同平臺面向不同的圈子會不一樣,擔心隱私動蕩。情景崩塌:
不同平臺面向的是不同的圈子,發(fā)表內容時有固定的理想觀眾。當昵稱實名化時,所有群體都可以看見你在不同平臺上的不同形象,導致原先扮演的角色形象維持失敗。從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取昵稱的情況入手,探究其背后的心理機制,進一步挖掘昵稱"實名化"現(xiàn)象和人們對該現(xiàn)象的看法,發(fā)現(xiàn)人們使用昵稱的情況和"實名化"現(xiàn)象的各種差異歸結于人們作為主我管理不同客我,即社交平臺上不同賬號的形象,策略性地自我呈現(xiàn),通過昵稱這一網(wǎng)絡沖浪的標簽展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