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付費自習室火爆,學校不妨加大資源開放力度
作者 熊丙奇(教育學者)
這是個讓人有些意外的消息——國慶假期,成為不少年輕人、職場白領熱門打卡地的,除了熱門景點,還有付費自習室。
據(jù)報道,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南京、合肥等國內(nèi)多個城市相繼涌現(xiàn)大批付費自習室,其模式類似,費用從每小時五六元到二十元不等。今年國慶假期里,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的付費自習室都預約滿額。
動輒100%的上座率,讓付費自習室被視作另一個“風口”。付費自習室到底是不是投資者的“風口”?我覺得不好說:不少人對付費自習室確實有需求,但該需求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當成“風口”那般運作,顯然得透過虛火,認真研判。
但這倒是個提醒:從完善社會服務的角度看,滿足求學者的自習需求,也需要加大公共資源的開放力度。
由于考研自習室火爆,以前曾有高校嘗試讓學生花錢買自習室座位,但之后因被質(zhì)疑系亂收費而被叫停。
問題是,很多考研學生和職場白領對自習室的需求就在那,這些需求光通過純商業(yè)化運作的付費自習室去滿足,可能仍有些供不應求。
就目前看,那些付費自習室多是計時收費,有的“體驗套餐價格是4小時70元”,算下來一小時得花17.5元。就算是會員,要在自習室里學習4個小時,也得花60元。這恐非普通考研學生可以承受的。本質(zhì)上,這樣的自習“時間成本”也跟供需狀況不匹配有關。
在此情形下,那些高校和社區(qū)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完全可以加大開放力度——盡管其條件可能要比付費自習室差,但至少為求學者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也有助于增加“供給端”的服務品類,進而拉低整體價格。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高校向社會開放,但開放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些高校既缺乏開放的主動性,也擔心開放會增加安全隱患和管理成本。
鑒于此,或許可以探索新的開放機制,如可以通過第三方專業(yè)中介機構,整合社區(qū)內(nèi)的學校、公共場館資源,招募志愿者,以會員制方式(僅收取成本費用),向社會開放這些資源,更有效地服務社會,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力能所及的硬件資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