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美英盟軍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兩棲登陸,已經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臺,至8月中旬,由美英各一個集團軍組成的部隊殺入意大利本土,正式踏上了從1940年起被納粹德國基本控制的歐洲大陸。然而盟軍在1944年6月,卻又再次實施了“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從法國西北部發(fā)起了第二次進攻,那么,盟軍為何要舍近求遠,不在意大利繼續(xù)擴張戰(zhàn)果,進而挺進法國內陸甚至德國本土呢?
原來,雖然盟軍很快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亞平寧半島登陸,但由于意大利新政府在停戰(zhàn)條款上一直討價還價,極大的耽誤了控制意大利北部的時間,而已有應急預案和高度戒備的希特勒,在聞知意大利退出戰(zhàn)爭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將80萬意大利軍隊解除武裝,同時在9月10日占領了羅馬,迅速控制了北部地區(qū),使盟軍的推進變得異常困難。
希特勒甚至派出特種兵救出了被囚禁的墨索里尼,讓意大利的形勢更加復雜,而其實,美英盟軍登陸和占領意大利的作戰(zhàn)行動,只是狡猾的英國人所推銷的“地中海戰(zhàn)略”的一部分,其核心是保障盟國海軍在地中海的航行自由和迫使意大利退出戰(zhàn)爭,而與入侵歐洲大陸和進攻德國本土沒有一毛錢關系,另外還有幾方面因素,也使盟軍不得不選擇從西歐開辟第二戰(zhàn)場。
1、登陸意大利只是符合了英國單方面的利益。
丘吉爾把希特勒控制下的歐洲大陸形容為“一條巨大的鱷魚”,而意大利、巴爾干等地是它的軟腹部,距離鱷魚心臟很是遙遠,但是對于英國卻意義重大。英國必須在蘇軍之前占領上述地區(qū),以保證對地中海的控制權,因為沒有地中海的安全航道,英國就難以控制對它性命攸關的北非和中東殖民地,這就是所謂的“地中海戰(zhàn)略”。
而對于在德軍力量最薄弱的法國西北部登陸,丘吉爾一直不甚熱心,一方面是蘇軍已經挺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不會崩潰,一方面對當年的敦刻爾克和第厄普(1942年傷亡率高達96.5%的小型登陸)失敗心有余悸。他不止一次的給羅斯福和馬歇爾描述,如果在諾曼底或者加萊登陸,盟軍一定會出現(xiàn)“血流成河”的局面,與其如此,莫不如再讓蘇德互相削弱一段時間。
2、阿爾卑斯山是盟軍重裝部隊的天然障礙。
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蘇聯(lián)紅軍抗擊著法西斯德軍80%的野戰(zhàn)陸軍,尤其是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之初,蘇軍確有力不能支的跡象,蘇聯(lián)方面多次要求美英開辟第二戰(zhàn)場,以牽制德軍緩解壓力。但是丘吉爾始終顧左右而言他,先是攻占北非,后是登陸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就是不肯在法國西北部實施大規(guī)模登陸。
斯大林在德黑蘭三國首腦會議上的發(fā)言,從軍事上最容易理解:“我們俄國人認為,意大利戰(zhàn)場的重要性只在于保證盟國船只在地中海的航行安全,我們過去和現(xiàn)在都這樣看,從意大利進攻德國是不可能的,正如蘇沃洛夫將軍當年所發(fā)現(xiàn)的,阿爾卑斯山構成了一個幾乎無法逾越的障礙”!也就是說,從意大利方向對付德國完全是“隔靴搔癢”,根本不足以對納粹德國構成威脅。
3、美國取得戰(zhàn)爭領導權需要一點時間。
美英是鐵桿盟友,登陸歐洲大陸也必須以英國為出發(fā)地,因此美國人必須顧忌丘吉爾政治集團的態(tài)度。丘吉爾為了阻撓“霸王行動”的實施,特地給諾曼底登陸設置了三個先決條件:1,進攻之前,德國空軍在西北歐的戰(zhàn)斗機力量必須有實質性削弱。2 ,登陸戰(zhàn)役之前,德國陸軍在法國西北部的機動兵力低于12個師,戰(zhàn)役實施后不能超過15個機動師。3,必須建造兩個人工港口以解決大部隊在灘頭的輜重補給。
美國軍方早在魁北克會議上就看穿了英國人的花招,美國軍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擴充已經完全碾壓英國,現(xiàn)在他們需要從老二成為“老大”了,因此羅斯福雖然在早些時候進行了一定的妥協(xié),比如認可先行登陸北非、西西里等行動,但是當意大利戰(zhàn)局陷入僵持時,美國人開始不耐煩了,強烈要求必須進行登陸法國的作戰(zhàn),既履行對盟國蘇聯(lián)的義務,也為美國戰(zhàn)后控制歐洲預做打算。
4、丘吉爾成功的拖延了登陸戰(zhàn)役的日期。
英國人自知力量不濟大勢已去,丘吉爾只能退而求其次,主動提出由美軍將領指揮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而他是曾經許諾過由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擔任這一職務的,作為交換條件,英國希望美方支持登陸意大利的作戰(zhàn)行動。盟友之間的面子總歸要給的,既然丘吉爾已經慫了,羅斯福也得讓步,于是美英盟軍部隊在艾森豪威爾指揮下,于1943年7月開始登陸西西里和意大利,終于迫使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退出戰(zhàn)爭。
“霸王行動”的原定日期是1943年5月,因此被推遲到8月,而盟軍部隊在意大利北部的舉步維艱,迫使美英不得不加強力量,入侵歐洲大陸的日期又被推遲到1944年5月。直到1944年1月23日,美英兩國的參謀長們才在爭吵中作出決定,從諾曼底發(fā)動登陸作戰(zhàn)。美軍在西側目標瑟堡,英軍在東側目標卡昂,戰(zhàn)役發(fā)起時間為1944年6月5日,蘇聯(lián)人在一拖再拖中氣得鼻子都歪了。
5、德軍利用地勢在意大利北部頑強抵抗。
德軍除原駐防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凱塞林元帥的“C集團軍群”外,又加派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開進意大利北部,由于意大利北部的狹窄和多山,盟軍的重裝部隊根本無法大規(guī)模投入作戰(zhàn),在凱塞林的指揮下大批德軍涌入意大利,并利用山勢修筑了堅固的“亞平寧防線”,多次挫敗盟軍的進攻,甚至一度對美軍進行了大規(guī)模反擊。直到1944年5月,盟軍才突破古斯塔夫防線且損失慘重,此時距離諾曼底登陸只有一個月時間了。凱塞林在意大利幾乎完全遏制了盟軍的攻勢,麾下的德國傘兵據此贏得了“綠色魔鬼”的稱號。
事實上,駐意大利北部和阿爾卑斯山防線的德軍,直到1945年5月才下武器投降,在此之前,盟軍甚至沒能從意大利進入法國南部,也進一步印證了羅斯福總統(tǒng)教訓丘吉爾的理論:“我對完全占領意大利的合理性表示懷疑,我認為對德作戰(zhàn)的最好辦法就是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軍事行動,而進攻意大利勢必會消耗用于主要軍事行動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