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寫到中國的蘇式戰(zhàn)機,都有很多讀者老爺都在底下留言,說對中國空軍裝備的“側衛(wèi)”機隊傻傻分不清楚,尤其是搞不清哪個是殲-11BS型戰(zhàn)機,哪個是殲-16型戰(zhàn)機。
空軍開放日上的殲-11BS
不過細細想想,這種情況也屬于正常。畢竟敵我識別作業(yè)、尤其是目視敵我識別作業(yè)對大多數國家的軍隊而言,始終都是大問題。對部分總體外形特征相似、只在部分分系統(tǒng)細節(jié)上有細微差別的同型號裝備的不同改進型,要把它識別準確,對大多數人來講也的確不容易。這種“識別之惑”體現出的極端表現形式,就是之前發(fā)生的諸如美國國會眾議員把俄軍的1144級核動力巡洋艦當做美軍戰(zhàn)艦,
臺軍把我軍的直-20型直升機列入目視識別范疇、結果讓阿兵哥們叫苦不迭這種事。因此今天咱們就來專門開一篇文章,算是一篇加長版的“大伊萬問答”,談一談我軍“側衛(wèi)”多個改進型號的不同識別特征,權當做科普吧。
文章開始前大家先預習一下
中國空軍的蘇-27
眾所周知,中國空軍的蘇-27型殲擊機的進口與改進計劃,來自于1990年6月軍委常務會所作出的戰(zhàn)略決策與1990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的《中蘇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紀要》,根據這兩次會議和紀要的精神,1990年12月28日中國方面與蘇方正式簽訂了供貨合同,向蘇聯采購24架蘇-27型殲擊機。首批戰(zhàn)機實際交付26架,分為20架蘇-27SK型殲擊機和6架蘇-27UB型同型教練機。
第二批供貨合同則于1994年簽訂,1996年交付完畢,分為16架蘇-27SK型殲擊機和6架蘇-27UB型同型教;第三批供貨合同是在1999年簽訂的,向俄方采購28架蘇-27UB型同型教。因此中國空軍原裝進口自俄羅斯的蘇-27SK/UB型殲擊機總數只有76架,在這些飛機中,36架蘇-27SK型是由位于共青城的KnAAPO生產的,40架蘇-27UB則是由位于伊爾庫茨克的IAPO生產的。
蘇-27SK
這些飛機作為“原汁原味”的“俄國造”,其“毛味兒”還是比較濃厚的,諸如全機深灰色涂裝、機頭雷達罩兩側的淺灰色弧形色塊、進氣道兩側的RWR天線、單輪式前起落架、一字形翼尖導發(fā)架(實戰(zhàn)中經常會攜帶翼尖干擾莢艙)、切尖垂尾都是典型的識別特征。因此大家只要看到一架具備以上特征的“側衛(wèi)”,不用懷疑,你看到的即使不是俄羅斯原版蘇-27SK/UB,起碼也是中國空軍通過許可證組裝生產的型號。
蘇-27SK
但是,既然咱們提到了中國空軍通過許可證組裝的型號,那就必然引申出“怎樣識別原版蘇-27SK和國產殲-11A”的問題了——蘇-27UB倒不存在這個問題,畢竟一是中國空軍沒有組裝過蘇-27UB,二是它的那個安裝在座艙中部的暗艙支架(用于訓練前座進行儀表著陸科目)堪稱“獨一份兒”,識別特征不要太明顯。
蘇-27UB
而中國空軍于1993年開始計劃、1995年12月同俄方正式談妥、1998年開始組裝首批2架量產型的“934”工程(即蘇-27SK的生產線引進工程)所造出來的那多個批次、共103架殲-11型戰(zhàn)斗機(后續(xù)升級為殲-11A)的識別就要稍微麻煩一些了,畢竟這些飛機的技術狀態(tài)基本沿用的是共青城于1995年組裝的第39批次狀態(tài),涂裝、外部電子系統(tǒng)等特征和原版的蘇-27也基本一樣,在這里大伊萬跟大家說兩個典型的、一看就知的識別特征:一是前風擋擋風玻璃鍍膜,早期的由共青城制造的蘇-27SK在前風擋玻璃上沿用了第38批次的茶色玻璃鍍膜,而國產的殲-11系列則使用了無鍍膜透明風擋。
蘇-27SK的茶色玻璃鍍膜
但是由于21世紀初這些蘇-27SK進廠技改的時候又把這些風擋全部換成了全透明玻璃,因此咱們還得求助第二種識別特征,二是進氣道兩側、位于RWR天線上方的俄方生產序列號,KnAAPO制造的蘇-27SK沿用了“38”和“39”兩個批次號開頭的五位序列號,后續(xù)使用了更長的改進序列號。這是俄羅斯原版的蘇-27比國產最明顯識別特征沒有之一。
殲-11
此外,我國制造的殲-11還有部分機體狀態(tài)較好的飛機在2010年左右進行了有限升級,在機身上部兩側及垂尾兩側加裝了MAWS紅外導彈逼近告警器的探頭,也可作為區(qū)分國產與俄制的輔助識別特征。
MAWS探頭的位置如下
在“906”和“934”工程推進的同時,中國軍隊也在同步推進著吸收、消化、升級、改進蘇-27SK系列的計劃。其要義是通過對蘇-27SK進行一定程度的技術改進,確保其航電和火控系統(tǒng)達到典型的第三代戰(zhàn)斗機的后期型水準,能夠抗衡美國空軍的F-15C與日本空自的F-15J型戰(zhàn)斗機,并具備相當程度的多用途性能。這一計劃最后的產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殲-11B/BS型戰(zhàn)斗機了(含海軍型殲-11BH/BSH)。
殲-11B
但是,由于研發(fā)進度的問題,殲-11B/BS在立項之初一度要求具備的多用途能力最后并未“落地成錘”,在中國空軍中承擔的戰(zhàn)術任務長期以建立空中戰(zhàn)斗巡邏區(qū)、奪取并保持戰(zhàn)區(qū)制空權為主。而空軍在本世紀初要求相當急迫的戰(zhàn)役縱深遮斷任務則改為向俄方進口76架蘇-30MKK型重型雙重任務戰(zhàn)斗機(后來海軍也進口24架蘇-30MK2型戰(zhàn)斗機)臨時加以解決。這就是我軍“側衛(wèi)”計劃在“第二階段”的技術成果,即國產化的殲-11B/BS型戰(zhàn)斗機和進口的蘇-30MKK/MK2型戰(zhàn)斗機。那么,這些飛機又是如何識別的呢?
中國空軍的殲-11
相對蘇-27SK/UB與殲-11A,殲-11B/BS的識別特征可謂明顯了很多,畢竟是全國產化的東西,“中華田園側衛(wèi)”的味道也濃厚了不少。大伊萬在這里再跟大家講幾個殲-11B/BS的典型識別特征。
殲-11B
一看座艙,相對于原版的蘇-27/殲-11,殲-11B/BS使用了全金屬鍍膜座艙蓋,座艙內將蘇機多年不變的折射式平顯換成了西方式的大型衍射式平顯,當然在綜合航電系統(tǒng)上改進更大,但咱們一般看不見就不說了。
殲11B的座艙
二看掛架,由于殲-11B/BS將殲-11A經常掛在翼尖的ECM莢艙集成到了機體內部,因此蘇-27/殲-11經常掛在翼尖的兩根“棒棒”在殲-11B/BS上就不見了蹤影。替代的則是殲-11B/BS上極富特征的L型翼尖導發(fā)架:由于掛載PL-8B型格斗彈的翼展較大,故掛架被修改成了L型。
殲-11B
三看發(fā)動機,這個不用說了殲-11B/BS除了第一支部隊,后續(xù)部隊都裝備了國產的FWS-10A“太行”發(fā)動機,銀光閃閃的白菊堪稱它的標志。
殲-11BS
四看機頭,相比殲-11的灰色頭部+兩側的淺灰色弧形色塊,殲-11B/BS直接沿用和殲-10A、殲轟-7A等戰(zhàn)機完全一樣的純黑色雷達罩涂裝,且雷達罩上有防雷條。盡管空軍型和海軍型的殲-11B/BS在涂裝色調上有一定區(qū)別(海軍型的顏色更接近于白色),但是您直接拿著這四個識別特征去套,保證不會把俄羅斯制造或國產組裝的蘇-27/殲-11A與我們講的殲-11B/BS給弄混了。
殲-11B
中國空軍的殲-15
而伴隨著殲-11B/BS的大批量生產入役,國產“側衛(wèi)”第二階段改進型還衍生出了一個極其著名的型號:殲-15型艦載戰(zhàn)斗機。這架飛機由于生產數量較少且氣動面非常特殊,識別起來就更加簡單了:一看涂裝,所有的殲-15在垂尾上都有“碧海飛鯊”的LOGO,并在機身背部側面繪制中國海軍軍旗與“中國海軍”字樣。
山東艦上的殲-15
二看氣動面,殲-15型艦載機是目前國產側衛(wèi)中唯一一型三翼面戰(zhàn)斗機,且垂尾切尖相對更加平緩一些;三看細節(jié),殲-15型艦載機的尾椎相比蘇-27/殲-11系列更短且增加著艦攔阻鉤,在前鼻錐附近加裝可伸縮式空中加油管與夜間空中加油照明燈,相應的位于座艙正前方的EOTS(光電雷達)探頭也被移到了座艙的右側。此外,位于進氣道兩側的RWR(雷達告警探頭)則被取消、在大翼內側增加的一對導發(fā)架都可以作為殲-15型艦載機的較為典型的識別特征。
殲-15艦載機
中國空軍的蘇-30
而作為“兩航”部隊世紀初進口的新銳戰(zhàn)斗機,蘇-30MKK與蘇-30MK2的識別也并不困難——首先,它們都是雙座型戰(zhàn)斗機,起碼不會跟諸如殲-11A、殲-11B這樣的飛機弄混;其次,它們依然“毛味十足”,諸如機頭雷達罩兩側的淺灰色弧形色塊也都保留著,絕對不會跟國產的殲-11BS弄混。
蘇-30MKK
同時,蘇-30MKK/MK2還做了一定程度細節(jié)優(yōu)化,諸如加裝的空中受油管和夜間加油照明燈、大翼內側加裝一對可以用來攜帶大型對面載荷的導彈掛架、將進氣道兩側的RWR刀狀天線轉移到大翼前緣等等,也昭示著這架飛機跟蘇-27UB的不同。其實,蘇-30有一個最獨特的識別特征,在這里大伊萬跟大家說一下吧:我軍引進的蘇-30MKK/MK2的垂尾使用了獨特的平頂垂尾,無切尖。
蘇-30MK2
這在我軍目前裝備的所有“側衛(wèi)”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您拿不定主意、尤其是在那篇文章中分不清殲-16和蘇-30MKK的讀者,在遇到這種事兒的時候可以直接去看飛機的垂尾,只要看到了獨特的平垂尾,就是引進自俄羅斯的蘇-30系列沒跑了。
殲-16
咱們的“識別側衛(wèi)”的文章就先到這里,由于中國空軍的“側衛(wèi)”第三階段改進型的型號更多更復雜,且牽涉到好幾個專門的改進型。因此咱們不得不先把坑挖這么多,各位讀者老爺如果感興趣的話,咱們后續(xù)再繼續(xù)填坑。因為大伊萬發(fā)現起碼還有六七個“側衛(wèi)”的識別特征可以寫,我都覺得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