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_日韩人妻潮喷视频网站_日本最新最全无码不卡免费_日韩AV无码中文

當前位置: 首頁 > 軍事新聞 >

90后自白:我為什么不存錢

時間:2020-08-26 17:02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瀏覽:
1、買房可能是一個年輕中國人存錢的最大動機,但這不適用于一線城市。2、消費其實是購買故事、感受、交談的資本與彼此間的認同感。你也許還想看這些

1、買房可能是一個年輕中國人存錢的最大動機,但這不適用于一線城市。

2、消費其實是購買故事、感受、交談的資本與彼此間的認同感。

你也許還想看這些↓↓↓

數(shù)據(jù)顯示:90后負債額是月收入18.5倍,開發(fā)商指望他們接盤要黃了

扎心了!90后財貌圖譜出爐,八成人月收入不足1.2萬

消費貸用戶70%月收入低于5000元 80、90后是主要人群

下面文章約2094字,你可以花3分鐘進行閱讀↓↓↓

為什么不存錢?在編輯將這個“半命題作文”的題目甩來前,我并沒有系統(tǒng)思考過。過去一年,我的收入在部門內(nèi)應(yīng)該算高的,超過官方數(shù)據(jù)里的北京市社會平均工資。我未婚,沒有房貸車貸,某“準一線”城市的一套二手房還能賺些房租,父母祖輩均有工資,沒有家庭壓力。

我的70后、80后同事時常詫異我的錢去哪了,他們能看到的大概只有著裝。是的,我喜歡潮牌,每年會買幾件大幾千的行頭。看不見的主要花銷包括一間五環(huán)外、月租約4000元的獨居公寓——我們這行很多時候在家寫稿,環(huán)境很重要;每月通勤大概1000元——這一年我愈發(fā)愛打車,不知是否因為老了;每天飲食大概100元——跟外賣做飯無關(guān),自己烹飪也會去電商網(wǎng)站買優(yōu)質(zhì)食材,花銷甚至更高。我這一年談了戀愛,每次和女友逛街的花銷不低于500元;每年出國旅行1~2次,單次預算萬元以上。

00后眼中的90后,大家怎么看

以上是我的消費畫像,大致是一個典型的沉浸在消費主義美夢和偽中產(chǎn)階級幻想里的年輕人。換句話說,我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勤儉節(jié)約”,每年省下幾萬元存到銀行賬戶里輕輕松松。但問題是,一個90后的情況如果和我類似,又為何要存錢?

買房可能是一個年輕中國人存錢的最大動機,但這不適用于一線城市。目前我買不起北京的房子,與我一年能否存下5萬元10萬元無關(guān)。同理,如果我最終的歸宿是非一線城市,問題又頃刻迎刃而解——我的家庭能承擔大多數(shù)二三線城市一般住宅的首付,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每月的車房按揭。一些認識的80后對我這個想法略有不屑,但工作之初即能依靠工資買房的時代確實遠去了。

要買房的注意了!交首付一定要防止這些坑,現(xiàn)在知道還不晚!

舉一個直觀點的例子,2005年東五環(huán)外某新樓盤每平方米賣3500元,那一年北京職工年平均工資是3.3萬元,假設(shè)剩余一半,年結(jié)余可以換來5平方米——感覺還蠻有奔頭的?,F(xiàn)在這個房齡超過10年又適逢北京樓市遇冷的小區(qū)每平方米成交價仍在5萬元左右。北京市2018年的社會平均工資突破10萬元,這一代年輕人一如既往地“勤儉節(jié)約”后,中間收入者每年能買下1平方米。這是一幅對我不太有吸引力的場景。

我的父母在同樣的話題上也奉勸過我,大意是存點錢總是好的,生病、購車、人情往來,用錢的地方很多,有備無患。他們?yōu)榱伺囵B(yǎng)我的理財意識,甚至將一筆積蓄托付給我打理。過去的一年里,我將他們的這筆錢謹慎注入各種理財渠道。以基金為例,按照某知名應(yīng)用軟件的人工智能診斷購買幾只高評分基金后,我成功將5萬元變成了現(xiàn)在的3.7萬元。與金融行業(yè)的一些朋友聊天,得知他們2018年的成果也好不到哪去,我感到由衷地開心與放松。這大概是我沒有養(yǎng)成儲蓄習慣的第二個理由

國家統(tǒng)計局:月收入2000至5000元為中等收入群體

當然,以上所有說辭也可以都當作借口。我深知結(jié)余和儲蓄是優(yōu)良的習慣,目前沒有執(zhí)行,反映出我對未來生活,至少是物質(zhì)層面缺乏明確規(guī)劃,也可以翻譯成我并沒有足夠信心在一線城市置業(yè)、穩(wěn)定生活,這難免又帶來一些安全感的缺失。從另一個角度講,我也確實缺乏緊迫感,這大概是社會的進步。我的父母祖輩都有工資和社保,一家三口都買了商業(yè)保險,我個人沒有負債,信用卡永遠當月還清。如果說前方?jīng)]有目標拉著我存款,后方同樣缺一個東西推著。

我不清楚自己這類人在一線城市占比多少,但我相信伴隨著城市化的必然進程,一定有一大批像我一樣、普通城市家境一般的年輕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走進了一線、準一線城市的寫字樓、研究所。他們倘若回歸家鄉(xiāng)或二三線城市相對游刃有余,大概率會理性儲蓄,但想扎根一線卻仍難于上青天。身處在兩個階層的夾縫間,他們有獨屬于自己的迷茫。

憑借自我如何擺脫這份迷茫?退一步海闊天空是一種辦法,包括回家、二三線城市、去云南開店。至今留在一線城市的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將年收入50萬元作為一個門檻,屆時我有了買房、扎根北京的能力,會認真開始理財——在此之前,月入2500元和2.5萬元區(qū)別不大,我都能“月光”。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當代年輕人癡迷跳槽、暴富、一夜走紅,過去年長者批判這種“浮躁”,我總深以為然。后來把自己的處境琢磨清楚,另一種邏輯似乎也成立:如果不是幸運地出生在那不足1%、家庭資產(chǎn)過千萬元的家庭,一個年輕人想要在一線城市扎根,能依靠的似乎也只有這些。至于依仗那些萬元上下的工資、期待30后年攢出一份首付,不如用它把自己活得舒服點。

當然,為了不將這篇自述變成純粹的為己開脫,我也必須坦陳自己的軟弱。我確實克制不住“買買買”的欲望。消費實在是太迷人了,新產(chǎn)品新功能讓人眼花繚亂,有些營銷即使深知“摻水”,動人程度依舊滿分。

過年期間恰好在看BBC(英國廣播公司)的《億萬富豪們的饕餮盛宴》,其核心觀點很有趣:消費其實是購買故事、感受、交談的資本與彼此間的認同感。這聽起來矯情甚至虛假,但我覺得用它來總結(jié)我,乃至很多年輕人的消費再合適不過。當儲蓄的目的虛無縹緲,帶來的回報乏善可陳,消費的刺激和爽快又是那么明顯,存錢實在是太難了——我無法靠著儲蓄買下富豪們的房和車,但可以感受他們的三餐、護膚品、鐘愛的小玩意兒。這些又刺激我的欲望,反過來激勵我更努力地工作,奔向更高質(zhì)量的生活。一個健全的人誠然不應(yīng)將此當成人生唯一甚至主要動力,但這本身也足以構(gòu)成一套閉環(huán),亦是當代商業(yè)社會運轉(zhuǎn)的重要法則。

以上就是我,一個即將25歲、在同齡人中收入尚可的年輕人不存錢的全部理由。年長者可能覺得它荒唐又自私,但我深以為然,或許大家需要彼此理解。我對自己的生活同樣感慨良多。我熱愛它,認為它充滿希望;我同樣嫌惡它,眼見它被絕望的愁云籠罩。我自覺清楚自我生活的境地,但我也同時知道,2019年,我大概率地,依然不會存錢。

來源:冰點周刊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