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戰(zhàn)機的機體空間是目前所有現(xiàn)役五代機當中最大的,內油量很可能達到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因為它僅僅是加掛四個副油箱,航程就已超過6000公里,但本質上殲20仍是一種戰(zhàn)術飛機,這個指標只是理論上的,實戰(zhàn)中是要打折扣的。
殲20攜四個帶尾翼副油箱
如果進一步加大殲20的機體,打造一款超級戰(zhàn)斗轟炸機,類似于蘇27變?yōu)樘K34,F(xiàn)15衍生出F15E,將會充分釋放其潛力。如F15E,其外形與F-15D基本相同,但通過重新設計發(fā)動機艙以及部分結構,其航程增加了33%,武器掛架增加了1倍,殲轟20雖然不能象F15E那樣設計固定的保形油箱,卻可以象F22那樣采用半埋入式的保形油箱,達到接近轟6K的續(xù)航能力是毫無壓力的,要知道FB111的轉場航程就已達10000公里,這樣的殲轟20,將會有不遜于轟20的價值。
F22拋射副油箱
下面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來闡述殲轟20,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雖然我國已經擁有了優(yōu)秀的攻擊11隱形無人攻擊機,但同所有的無人機一樣,攻擊11也只能完成比較初級的戰(zhàn)術任務,真正的戰(zhàn)略轟炸還是人類自己才靠得住,否則一個程序錯亂就能闖下大禍。未來的有人戰(zhàn)略轟炸機就是傳說中的轟20,但我國沒有研制甚至仿制大型轟炸機的經驗,只有一款重型四代機殲20, 但同F(xiàn)22一樣,殲20是為空戰(zhàn)而生的,而空戰(zhàn)和對地攻擊的要求是矛盾的,很難兼顧,只能有所偏重 ,F(xiàn)35的設計就是以對地攻擊為主的,導致空戰(zhàn)性能十分平庸。這樣一來,以殲20為基礎,設計一款執(zhí)行準戰(zhàn)略轟炸任務的殲轟20就很必要了。
第二,空基是我國三位一體核力量中最弱的一環(huán),連短板都算不上,應該說是空白。雖然轟6作為超齡服役的老兵,仍以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在發(fā)光發(fā)熱,但我國的核戰(zhàn)略主要還是依靠陸基和?;肆α?,但二者只能用洲際彈道導彈,它們是殺手锏,但也不能一上來就用殺手锏吧,而且洲際彈道導彈是用來拼命的,打出去就收不回來了,只能瞄準或試射一下,形不成足夠的威懾力。
已經有N個改型的轟6
第三,靈活的戰(zhàn)術飛機有逐漸取代復雜昂貴、生存能力差的B1B、圖160之類的大型轟炸機發(fā)射遠程巡航導彈的趨勢。如F18E/F可以發(fā)射射程達900公里的拉斯姆反艦導彈,其重量和體積與魚叉反艦導彈處于同一量級,將來我國的殲16也能發(fā)射長劍系列巡航導彈。
而且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洲際射程巡航導彈的問世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俄羅斯最新的KH-101導彈實際上已經擁有超過了5000公里的射程,只不過受制于《中導條約》限制了射程而已。而我國并非此條約的締約方,完全沒有這種顧慮,君不見東風系列的各種中程彈道導彈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xiàn),相信長劍家族中射程四五千公里的成員也會很快出現(xiàn)。因此,攜帶增程型長劍巡航導彈的殲轟20很可能會取代轟20。
掛滿KH101的圖95轟炸機
即然必要性毋庸置疑,下面就該看看可行性了,也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殲20的基本設計非常優(yōu)秀,且已經非常成熟。 已沒有必要畫蛇添足,橫生枝節(jié)了,只需盡量維持原有的氣動和結構大致不變,總體上等比例放大即可,這也有助于降低研制難度。
改成戰(zhàn)轟后原先超強的機動性不再必要,也就不再需要復雜的全動V尾了,只需要帶安定面和方向舵的傳統(tǒng)V尾就夠了,這樣的垂尾就可以設置垂尾油箱了,至此作為備份的腹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鴨翼仍要保留,因為對中國戰(zhàn)機而言,推力永遠都是不夠的,況且殲轟20還需要保留盡可能強的空戰(zhàn)能力,也需要鴨翼超強的操控能力。殲轟20的載油量和載彈量必須同時大幅增加,但能容納多枚遠程空射巡航導彈的巨型彈艙才是殲轟20設計的出發(fā)點。
去掉腹鰭的殲轟20
當年美國的FB22方案對殲轟20而言,還是頗具參考價值的,它將F22的蝶形翼放大為三角翼,由于不需要太好的機動性,也就去掉了水平尾翼,通過這些措施達到減阻、減重的目標,以便在推重比下降的情況下,仍能維持可觀的速度,F(xiàn)B22原計劃在2015年投產,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連F22都差點自身難保,作為深度衍生型號的FB22自然也就無疾而終了。
總之,放大殲20的殲轟20路線是目前最經濟、最易行的方案。
第二,殲轟20的研制難度要比轟20小得多,殲20已經進入批量生產,且形成了戰(zhàn)斗力,但轟20連最基本的設計方案都未確定。就算它研制成功了,因為昂貴復雜,轟20能造個二三十架就頂天了,而殲轟20造個100架都不是事。
第二,推力更大的發(fā)動機有可靠保障。因為巨型內置彈艙和大內油的關系, 四代機衍生的戰(zhàn)轟要大一圈。
因此,殲轟20的體量要比FB111大得多,超過50噸也是可能的,因此需要發(fā)動機有足夠的推力。我國的渦扇10發(fā)動機已經發(fā)展了好幾個型號,已比較可靠,雖然其推力較低,但可以通加大涵道比來迅速提高。F135的涵道比由F119的0.36擴大到0.57就增加了22%的推力,并且耗油降低,渦扇10也有這個潛力。以渦扇10大涵道比版為動力的殲轟20雖然無法做到超音速巡航,但開加力達到超過M2的速度還是沒有問題的。
戰(zhàn)轟典范:FB111
還有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作為未來戰(zhàn)轟,殲轟20已不再需設計雙座,單座就足夠了,用單座可以節(jié)約不菲的寶貴空間和重量。現(xiàn)在的人工智能技術已非常發(fā)達,5G時代的一個標志就是無人駕駛,雖然智能機器人不能作重要決策,但可以用于輔助操縱,一般性的任務可以交給它來完成,它甚至還可以與飛行員聊聊天,以排解長時間獨自飛行的寂寞。
殲轟20橫空出世后將是名副其實的武庫機,殲20載彈量小的缺點將不復存在,前者不但可以攜帶遠程巡航導彈,還可配置更多的PL15或小尺寸制導炸彈,加上其逆天的航程,完成戰(zhàn)術任務足可以一當十,能有效的彌補殲20數(shù)量上的劣勢,發(fā)揮深遠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