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又出幺蛾子了。
29日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臺北法案”,30日眾議院版本的“臺北法案”還將在眾議院外委會進行表決,之后提交眾議院。
當參眾兩院都通過后,兩院協(xié)商出的最后共同版本,將再經參眾兩院各自通過,即可提交特朗普總統(tǒng)簽字生效成為法律。
叨姐采訪的學者們預測,“臺北法案”獲得最終通過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臺北法案”是什么
“臺北法案”的全稱是“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
9月25日,它由美國參議院外委會最先通過。不過,那時輿論主要聚焦于同一天通過的、干涉香港事務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在隨后的新聞稿中,“臺北法案”的提出者、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加德納毫不諱言地說,這一法案就是為了“加強臺灣的國際地位,并應對中國大陸對臺的施壓,以及企圖壓縮臺灣國際空間與外交承認的霸凌手段”。
不過,和加德納5月23日提出的最初版本相比,參院外委會10月29日通過的版本措辭溫和了一些。
5月23日版本聲稱,對于與臺灣“斷交”的國家,美國行政部門可以降低與其的外交關系或者減少援助,并要求國務院定期就如何幫助臺灣維系所謂“邦交”關系提交報告。
這兩條,在參議院通過的版本中,已經沒有了。
新版本說得很籠統(tǒng),它稱,美國政府應該支持臺灣與其他國家發(fā)展關系。誰跟臺灣親近,華盛頓就考慮增加同它的經濟、安全以及外交交流;反之,華盛頓就考慮減少同它的交流。
新版本有刪節(jié),也有增加。它提出,美國應與臺灣進行雙邊貿易談判。
聽著似乎不錯。只是美方想要達成的是“一項符合共同經濟利益,并能保護美國勞工,以及有利于美國出口商的自由貿易協(xié)議”。
重點顯然在后半句,就是不知道臺灣身上還有多少羊毛可供美國繼續(xù)薅了。
再來看眾議院。
和參議院就此法案折騰近半年相比,眾議院的速度相當可以。
10月18日,眾議院版本的“臺北法案”才由共和黨籍眾議員柯蒂斯帶頭提出。也就不到兩周后,眾議院外委會就將對其進行表決。據柯蒂斯說,眾院版本的“臺北法案”也是為了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
這樣的“臺北法案”將有什么后果,叨姐請教了幾位學者。
“臺北法案”有多惡劣
信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臺北法案”目前的版本我都讀過原文,兩院的表述有些差異。一般來說,兩院在協(xié)調版本時會做一些減法,砍掉分歧比較大的地方,然后形成統(tǒng)一的文本。
看了法案后,我的感覺是,如果目前的版本不做大的改動,那么對中國不會構成實質性的影響,因為它一沒有具體的強制性要求,二沒有明確要求行政部門要做到什么程度。
這個法案更多像是表達參眾兩院的一種看法,無外乎是要求行政部門采取一些行動。實際執(zhí)行中,行政部門還要考慮到中美關系的大局,不會做得太過分。
“臺北法案”的惡劣性主要在于,一是它會對美國行政部門形成壓力,需要它做一些事情。
二是對那些想轉變立場的所謂“邦交國”會產生寒蟬效應。比如某個國家下一步想轉向跟中國建交,現(xiàn)在可能需要把美國因素也考慮進來。畢竟美國是超級大國,影響力擺在那里,一些國家還是嚴重依賴美國援助或者美國市場的。
三是在島內的影響。綠營肯定會炒作這個話題,表明美臺關系很穩(wěn)固,這可能會影響一些中間選民,讓他們在明年1月的選舉中投票給蔡英文。
所以說,“臺北法案”的實質性傷害可能有一些,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華盛頓就像是舉起了一根大棒,打不打,打多重還不好說,而且打下去之后有沒有效果,人家買不買賬也還不好說。
況且,就算美國舉起這個大棒,也擋不住這個大勢。
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影響力會持續(xù)上升,這是一個大勢。
臺灣現(xiàn)在的那些所謂“邦交國”以后和大陸建交、發(fā)展關系,更有利于他們的國家利益,這也是一個大勢。
袁征(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 “臺北法案”一旦通過,實際影響還是會有,就要看美國行政部門怎么做了。
從國務院的表態(tài)來看,雙方是有默契的:國會等于是給了行政部門更多授權,行政部門可以有更多法律依據來做一些施壓中國的事情。
在中美洲地區(qū),美國可以把自己的影響力或者經濟援助作為杠桿,壓那些國家不跟臺灣斷交。
在這一點上,美國行政部門和國會沒有分歧。
另外,這個法案將會提升美臺關系。有美國人撐腰,臺灣方面以后面對大陸的底氣會更足一些。
俞新天(上海臺灣研究所所長): 如果“臺北法案”獲得通過,將給我們很大的壓力,華盛頓隨時可以把這個工具拿出來用,增加對中國施壓的可能。美國國內可以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迫使我們做出更大讓步。
而且,美國這么做,還會引起很大的仿效作用。
西方有些國家在看著它,有些其他國家也在看著它。如果華盛頓通過了“臺北法案”,就相當于鼓勵其他國家和臺灣發(fā)展關系。
現(xiàn)在有一些國家已經悄悄加強了與臺灣方面的交流,很多人同情臺灣,在輿論上也給予更多支持。比如捷克布拉格市就為此取消了與北京的友好城市關系。
大家看,華盛頓近來一系列圍繞臺灣問題的做法,不斷暴露出美國力量的局限和色厲內荏。
可惜,臺海局勢早就不由美國的態(tài)度主導了。
美國國會這兩年連續(xù)通過了一些涉臺法案,但它們“護臺”的效果都非常有限。
現(xiàn)在這個“臺北法案”的確可能會增加一些小國與臺灣“斷交”、與北京建交的顧慮。但是華盛頓對臺灣“邦交國”的威脅發(fā)出來后,所羅門群島和基里巴斯還是選擇了與中國大陸建交或復交。
所羅門群島前總理2018年到臺灣時,曾與蔡英文見面。
臺灣問題的現(xiàn)狀就是中美在臺海博弈情形的折射。
在法理上,一個中國廣受世界承認,美國歷屆政府也持續(xù)接受它,華盛頓要想另搞一套有很高難度。
從力量上看,美國的綜合實力強,但臺灣緊挨大陸,大陸軍事力量已經能夠有效威懾“臺獨”。
美方已不再有在臺海地區(qū)的政治及軍事優(yōu)勢。
蔡英文當局以為美臺關系越密切,它得分越多,臺灣越安全。
這是蔡英文和民進黨致命的誤判。
臺灣駐英國代表處5月16日在倫敦市中心舉行集會,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
臺灣只是美國的一個棋子,美國時不時對臺灣做出庇護性姿態(tài),賣它點武器,只是華盛頓與北京博弈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美國不會對臺灣真正地“負責任”,它也負不起這個責任。
醒醒吧,民進黨當局。
不要迷信美國國會那些最熱衷選舉政治的議員們,更不要對美國的“護臺”寄予過高期望。
臺灣的安全與否、繁榮與否,將取決于它如何協(xié)調好與大陸的關系。
一個有智慧的兩岸政策比臺灣從美國買多少F-16V戰(zhàn)機都更管用。
(花叨叨、刮胡刀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補壹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