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首次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8.2%,占GDP比例為4.04%,連續(xù)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
“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但同時亦強調,“改革完善經費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一方面是國家教育投入不斷增加,另一面是老百姓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笆奈濉逼陂g,教育經費的“蛋糕”怎樣切好?如何做大?今年兩會,記者就此采訪了部分代表、委員。
“實現4%后,繼續(xù)增加教育投入,是代表委員們的期盼”
“教師待遇要提升,學校建設要體質擴容,城鄉(xiāng)教育要一體化……”在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看來,“從供給側來講,教育上需要花錢的地方還有很多,實現4%后繼續(xù)增加教育投入,是代表、委員們的期盼”。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志勇今年就帶來了一份關于強化教育投入的提案。
他認為,從中央到地方根據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情況,財政收入年中增收部分,應優(yōu)先安排用于教育,以確保各級財政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各級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做到“只增不減”。
“確保財政性教育投入不低于4%,這是一個全國性的指標。從全國落實‘兩個只增不減’的情況看,全國和中央層面每年都能做到,但每年都有若干個省份、20%左右的區(qū)縣未做到‘第一個只增不減’;每年各學段均有一些省份未做到‘第二個’只增不減,其中,除中職外,中部地區(qū)其余各學段生均水平均為全國最低。”張志勇擔心,受全球經濟提振困難和我國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公共財政特別是一些地方財政,用于教育投入的數量和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面臨較大壓力。
張志勇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去年9月,國辦督查室派員赴貴州省大方縣進行了明察暗訪,發(fā)現該縣自2015年起即拖欠教師工資補貼等費用47961萬元,挪用上級撥付的教育專項經費34194萬元。
張志勇建議,從政府考核指標體系上,明確“兩個不低于”,研究將“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4%”同步納入統(tǒng)計公告指標體系,加強督導。
“建立生均經費制度、強化省級統(tǒng)籌責任或是突破點”
從國際上看,中國教育的投入水平如何?張志勇手中有一組數據:2017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國家初等到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占GDP比例平均為4.9%,其中美國為6.1%、韓國為5.0%、以色列為6.2%、加拿大為5.9%、墨西哥為4.4%。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黃斌專門比較過中等收入國家的教育財政投入情況。他發(fā)現,OECD還會考慮每個國家的生均投入與人均GDP的比例,因為不同國家學齡兒童數量規(guī)模還不同,只看絕對數量是不完整的。如果按人均指標算,中國并不算高,甚至還達不到平均水平。
“4%應該是中國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教育投入的底線水平,今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秉S斌說。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梳理了近幾年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他發(fā)現,教育經費雖保住了4%的“紅線”,但在過去5年占GDP的比例呈現逐年降低的現象。
“部分地方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出現了下降現象,這不僅增加了中央財政的經費保障壓力,也損失了一定的效率?!甭櫲彰髡J為,中央應適當援助教育落后地區(qū),但教育績效的改進主要仍靠地區(qū)自己,把激勵機制做好,讓基層愿意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央投入的必要前提,這也是當下繼續(xù)增加教育投入的關鍵問題。
張志勇建議,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調整優(yōu)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各地要在今年制定完成本區(qū)域內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并建立健全動態(tài)調整機制;同時,要以義務教育、學生資助等基本公共服務為重點,推動各地合理劃分省以下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大省對下轉移支付力度,強化省級統(tǒng)籌責任。
“教育里的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眾多受訪代表、委員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黨和國家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不斷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實屬不易?!笆奈濉逼陂g,必須仔細用好教育經費的每一分錢,“把錢花在刀刃上”。
首要要“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龐麗娟建議,完善義務教育績效工資制度,特別要體現對鄉(xiāng)村教師的傾斜,提升鄉(xiāng)村教師工資收入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學院執(zhí)行校長李孝軒發(fā)現,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教師的住宿問題尤其突出,建議將邊遠艱苦地區(qū)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教育專項規(guī)劃,在全國實施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
其次要“補短板”。
全國學前階段、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在校生分別為4993人、10877人,分別占全國特殊教育在校生總數的0.6%、1.36%。這是全國政協(xié)常委、安徽省政協(xié)副主席李和平提供的一組數據。他建議,將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作為“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教師尤立增則建議,將現有教育公共資源的配置重點向農村、經濟落后的鄉(xiāng)鎮(zhèn)、薄弱學校傾斜;加快信息化建設,采取“互聯網+教育”模式,全面提升辦學質量。
再其次要“夯基礎”。
在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看來,“卡脖子”領域高級技能人才奇缺,“十四五”時期應實施“大國工匠培養(yǎng)計劃”專項,培養(yǎng)一批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且技術技能水平拔尖的學生。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認為,“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高校應積極參與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計劃,不斷培養(yǎng)基礎學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十四五’時期,中國教育站在了新的起點上,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放眼2035年,我們要建成教育強國。這些宏偉目標都迫切需要一套與之相匹配的、更加科學的教育投入保障體系?!睆堉居驴偨Y道。
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