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人物
|作者:隋唐二水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去世,享年101歲。
他是個務實派,在上世紀80年代帶領日本坐上了“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寶座;他是二戰(zhàn)時的日本海軍,還參拜過靖國神社,但后來又不顧反對堅決支持恢復中日邦交;他在任時支持修憲,希望日本擁有國防軍,但也同時強調“正視歷史”,承認當年日本發(fā)動的是“侵略戰(zhàn)爭,也是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
這是一個讓中國人感到糾結的日本人,也是一個褒貶不一的政治家。一個標簽、一句話、一個態(tài)度都不能準確地形容中曾根。可能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也無法簡單地評價他。
他先后經歷大正、昭和、平成、令和四個時期,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也許正是這份獨特的歷史視角,讓他成為了戰(zhàn)后日本最具“國際化”氣質的領導人。
可能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騎自行車拉選票的議員
中曾根的青年時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度過的。
1941年,23歲的中曾根從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yè),進入日本內務省任職。后來,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他應征入伍,在日本海軍任主計中尉。
當時,中曾根帶領著兩千名有犯罪前科或正在服刑的犯人組成的營設班,做戰(zhàn)爭設備維修等工作。此后,他又分別在任青葉號巡洋艦和長門號戰(zhàn)列艦并任主計少佐。
曾經身處炮火紛飛的中曾根,親眼目睹一個個生命因戰(zhàn)爭而倒下,其中也包括他的弟弟。
即使在戰(zhàn)后的幾十年,他依然對戰(zhàn)爭場面記憶猶新,“在戰(zhàn)爭中,大家都有各種經歷,都有一種悲痛的心情。有的家人死了,有的家被燃燒彈燒毀,有的家孩子喪生,這種令人同情的悲劇太多了。日本人民經過那次戰(zhàn)爭,體會到絕不能使這種悲劇重演。”
參戰(zhàn)的經歷更改變了中曾根的世界觀,“戰(zhàn)敗了,拼命重建荒廢的家園,我站在被燒毀的廢墟上,心中充滿了責任感。我決心把被燒毀的城市恢復過來。我是那樣下決心,才成為政治家的。在那以后,我一直拼命工作?!?/p>
戰(zhàn)爭結束后,他相繼擔任過內務省軍需事務官、香川縣警察科長、東京警視廳警官等職務,并立志沖上政壇。
不同于那些政治世家出身的候選人,草根出身的中曾根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拉票方式——騎自行車。
他把自行車涂成紅色,插著日本國旗周游全縣,聲嘶力竭地宣揚他的政治主張;他還一度隱瞞已婚的事實,吸引女性選民為他投票。
最終,29歲的中曾根在1947年如愿當選為國會眾議員,成為日本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會議員之一。
進入政壇后,不同于身邊人沉迷于權錢交易、攀附權貴的社交圈,中曾根一開始就實實在在地為日本國民做事。
他曾帶頭發(fā)起國旗游行運動,與大藏大臣(相當于我國的財政部長)和國稅局長談判取消了農作物附加稅;因擔憂日本人民在戰(zhàn)后反思中喪失傳統(tǒng)價值的危險,給麥克·阿瑟寫了一封長達28頁的公開信,公然指責美軍對日本的占領。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可謂大膽之舉,也讓他成為日本人民心中的愛國政治家。
草根逆襲
在眾多議員中,沒有背景和財力支持的中曾根,憑著出眾的能力博得了不少關注,但僅靠這些就想在看重金錢與人脈的日本政壇闖出點名堂,未免有些困難。
經過一番冥思苦想,他想到了自己競選議員時的路數——搞群眾運動。他打著“首相和戀人皆由我選”的口號,讓自己的知名度在短時間內大漲。
可民眾的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中曾根的風頭很快就被其他議員蓋了過去。一頓操作之后,他終于意識到,做議員的影響力遠比不上內務大臣。
中曾根的一位老師曾告訴他,“識時務者應順天下大事,政治家不是救世軍,故不必拘泥于意識形態(tài)和既定概念,只要無妨大局,盡可妥協(xié)退讓”。
于是,這位熱血政治家摒棄以前的親民路數,開始支持自己的對手。
1966年,中曾根不顧自己曾經反對時任首相佐藤榮作,主動加入其內閣擔任運輸相。為了安撫一些質疑自己的追隨者,他謊稱自己進入內閣是為了向對手捅刀子,而實際上又對佐藤榮作言聽計從。
中曾根的行為深得佐藤榮作歡心。1970年,佐藤榮作連任首相后,直接宣布由中曾根任防衛(wèi)廳長官。
到了1972年,自民黨總裁競選,中曾根眼看佐藤榮作風光不再,就再次倒戈。他支持建筑公司老板出身的田中角榮,反對同鄉(xiāng)福田赳夫。后來,田中角榮戲劇性地登上了首相寶座,中曾根謀得了國際貿易與工業(yè)大臣的職位。
他的這些舉動令日本政界人士瞠目結舌,更把本以為穩(wěn)操勝券的福田赳夫氣得直罵其是“風向雞”,風往哪邊吹,他就往哪邊倒。
關于自己的爭議,中曾根倒是很看得開。他還在媒體的采訪中主動談及“風向雞”,“得此綽號,不勝榮幸。作為政治家,就是應該及早查知世界風向,以便制定政策。”
經過那些年的一番操作,中曾根覺得自己在日本政壇混得風生水起,想要乘勝追擊賭一賭。1978年,他宣布正式競選自民黨總裁。
盡管他在之后的兩次競選中都以失利告終,但他不氣餒,終于在1982年當選日本第71任首相,上演了“草根逆襲”的神話。
從1982年就任日本首相到1987年卸任,中曾根執(zhí)政1806天,是日本戰(zhàn)后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長命政權之一。
在經濟上,他提出“戰(zhàn)后政治總清算”路線,成功將原來的日本國有鐵路公司分割成7個股份有限公司,解決了國營鐵路民營化問題,還推動了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現NTT各公司)、日本專賣公社(現日本煙草產業(yè)公司)的民營化等行政財政改革。
原本,日本戰(zhàn)敗后,美國一直對日本實施懲罰性措施,日本對美國一直保持著約每年五六百億美元貿易收支的順差。中曾根就任首相后,日本經濟擺脫持續(xù)低迷,實現大跨步飛躍。
通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日本制造業(yè)基本完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制造業(yè)的轉型,并在諸多領域繼續(xù)保持著核心競爭力,始終占據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推動中日邦交正?;?/p>
除了治國有方,中曾根還擁有超前的國際視野,這一特點完全體現在他對中國的態(tài)度上。
1970年,中國和朝鮮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認為“日本軍國主義正在復活”,時任防衛(wèi)廳長官的中曾根自然成了“軍國主義分子”,不斷受到中國的嚴厲譴責。
為了這事,他專門會見了新華社和《文匯報》的駐日記者。一見面,他便開始“自我辯解”:“我是一直積極主張恢復日中邦交的松村謙三先生的忠實弟子,是最早訪華的日本國會議員之一。日中兩國是永遠的鄰居,處于隔絕狀態(tài)不正常?!?/p>
就在那一年底,已經決定參選日本首相的中曾根托中國駐日記者給周總理帶了3封信。等到了第二年(1972年)2月,他等來了周總理的口信:
“謝謝你的來信,對你促進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決心表示贊賞,歡迎你在適當時候訪華?!?/p>
中曾根與周恩來
后來,中曾根成功當選首相。在位期間,中日關系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時期,不管是中日兩國政府還是學術、民間交流都達到了高峰。
上世紀80年代,他曾與鄧小平多次會面,并對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鄧小平,他有著敬佩之情。
“鄧小平吃了很多苦,才成就了今天的偉業(yè)。他能夠直率地談及他的真實感受,我覺得他十分偉大?!?/p>
直到2004年,新華社記者到他的辦公室進行采訪,都發(fā)現中曾根將自己與鄧小平的合影放在了非常顯眼的地方。
中曾根與鄧小平
照這么看,中曾根算得上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功臣。不過讓人糾結的是,他這樣的人,從來不會只按一個套路來做事。
1985年8月15日,他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聲浪,執(zhí)意參拜了靖國神社。這是日本戰(zhàn)后40年來第一位現職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此舉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引發(fā)中方強烈抗議。
參拜靖國神社
對于這件事,中曾根后來給出回應,稱自己“并無給罪犯恢復名譽的意圖”。后來,他還曾在公開場合說過:“日本在戰(zhàn)爭中給中國造成了傷害,這樣的事情不會再重演了?!?/p>
2015年,中曾根向《文藝春秋》雜志投稿,重申日本當年發(fā)動的是“錯誤的戰(zhàn)爭”,“敲打”安倍晉三要“正視歷史,汲取教訓,帶領國家走上正確的發(fā)展方向”。
晚年時,他對中國做出過精準的評價。2009年在楊瀾的訪談中,他曾談到:“中國會在10年內超過日本?!?/p>
“這沒有什么奇怪的,中國是個大國,有著那么多的人口,超過日本理所當然?!?/p>
對于中國,中曾根一直有著清晰的判斷。中日兩國友好的重要性,在他心中一直占有一定分量,就像他說過的:“中日關系是命運之交,友好往來是命運性的大事?!?/p>
也許在說出這一段話時,中曾根僅僅是個領略過戰(zhàn)爭殘酷,所以知道和平難能可貴的老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