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_日韩人妻潮喷视频网站_日本最新最全无码不卡免费_日韩AV无码中文

當前位置: 首頁 > 國際新聞 >

熟悉而又陌生的伊朗,其歷史和中國有很多相似

時間:2020-02-05 15:50來源:網絡整理 瀏覽:
伊朗,這個國家因為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立,而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我們中國人對它似乎十分熟悉,卻常常把伊朗當做阿拉伯國家,認為伊朗人是阿拉

伊朗,這個國家因為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立,而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我們中國人對它似乎十分熟悉,卻常常把伊朗當做阿拉伯國家,認為伊朗人是阿拉伯人,覺得伊朗人說的是阿拉伯語……這些深深的誤解可能源于他們的宗教信仰以及國人對于中亞歷史的模糊認識,從而共同造成存在已久的成錯誤印象。想看懂當下,了解國際局勢,就有必要整體認識一下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伊朗。

波斯帝國曾獨領風騷

波斯帝國發(fā)祥于伊朗高原西南部。這里曾是原始人類生活的搖籃之一。公元前6世紀中期,當時中國正處于春秋時期,征伐不斷,而伊朗人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取代了他們的前驅米底王國,建立了古波斯帝國。 隨著帝國諸王的不斷開疆拓土,帝國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家。幾乎囊括了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三大古文明中心。在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tǒng)治時期,波斯帝國國力達到鼎盛,其疆土東起蔥嶺、西至巴爾干半島、北逾高加索山脈、南抵埃塞俄比亞,國土面積約達7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包括70個民族共1800萬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

在帝國統(tǒng)治的200多年間,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文明遺跡,尤其在文化、藝術、宗教和政治制度方面貢獻巨大,其中,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chuàng)者就是波斯人,而我們中國形成大一統(tǒng)帝國是在秦始皇之后,比波斯人晚三四百年,至今中央集權也是與民主分權相并列的世界兩大主流政治制度。輝煌的古波斯帝國是伊朗人心中永遠也不會消失的驕傲。

安息與薩珊王朝

古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帝國征服后,波斯人被迫希臘化一個世界左右,但仍然保持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和文化,古波斯帝國的榮耀始終使他們潛藏著巨大的能量。當神州大地上,秦始皇、項羽、劉邦紛紛登場,建立自己王朝的時候,波斯人在中亞地區(qū),于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建立了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tǒng)治的極盛時期包括現(xiàn)今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fā)拉底河相望,首都泰西封位于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

公元226年—公元651年,波斯人建立的薩珊王朝同樣在歷史上非常著名。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zhàn),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皇帝瓦勒良。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占。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浇讨刑熘鹘桃欢缺黄群?,景教則得以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后,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錫斯坦一帶于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所滅。

阿拉伯帝國以后的歷史,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后來突厥人、蒙古人紛紛登場,統(tǒng)治波斯人數百年,伊斯蘭教也成為波斯人的精神信仰,但是漢族人一樣,波斯人的語言、文字、還有燦爛的文化,并沒有因為蠻族的入侵、征服而消亡,反而住進滲透、影響、同化者統(tǒng)治者,這種現(xiàn)象我們應該非常熟悉,歷史上漢族屢次被游牧民征服,但最終游牧民還是深刻地融入到了漢人文化中。類似現(xiàn)象在歐洲也曾多次發(fā)生過,所以并不是華夏所獨有。

波斯語千年不變

公元7世紀后,隨著阿拉伯大軍的東征西討,阿拉伯語幾乎傳到了中東所有國家。惟獨伊朗人保留了自己的語言。 在波斯人看來,波斯帝國曾經輝煌的文化較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阿拉伯人在語言上的壓迫和強制,反而激起了當時的文人加緊用波斯語創(chuàng)作,并把它們翻譯成阿拉伯語,向阿拉伯人傳播波斯文化。在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時期(公元8世紀~13世紀),波斯文化的傳播更是達到一個頂峰。那時,大批波斯人在涌入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擔任各種職務時,也帶去了歡歌盛宴的生活方式。而阿拉伯人在蒙昧時代只熟悉游牧生活及與游牧生活有關的詞語。因此那一時期的政府機構從形式到靈魂都已被“波斯化”了。當時的王公大臣,無論在言行中或在文件中,甚至在條約和協(xié)定中,都沿襲了波斯王朝的傳統(tǒng)。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阿拉伯人入侵了波斯,但是在語言上,他們更多地接受了能滿足他們當時生活需要的波斯語。對波斯語的捍衛(wèi)無疑體現(xiàn)了波斯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自古以來,伊朗人就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擅長記載與著述的傳統(tǒng)。尤其是在大部分伊朗人皈依伊斯蘭教后,由一種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主義傾向的驅動,波斯文人不斷地把他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代代相傳的辭章典籍移植到阿拉伯文學中去,并很快成為了各學術領域的權威。在這一點上,中國南北朝、宋元和清朝時期的大量文人,也做過類似的努力。

在所有文學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其民族特性的要屬公元10世紀后期由伊朗著名詩人菲爾多西耗時30多年完成的敘事體長詩《列王紀》。它敘述了伊朗歷史上50個國王統(tǒng)治時期的大事,從伊朗民族的起源到被阿拉伯人占領,時間跨度為4600年之久。直到如今,在伊朗的農歷新年里,很多家庭仍舊會將《列王紀》和《古蘭經》一起放在供桌上。

學歷史課上,歷史老師非常自豪地講,漢族王朝雖然屢次被有民族取代,但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始終沒有改變,歷史從未中斷,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漢字從未消亡、中國歷史從未斷代,比如古埃及就失去了自己的歷史。但是放眼世界,似乎歷史老師說的不完全正確,起碼在語言文字的傳承上,波斯人也有類似的經歷,只是我們的視野不那么寬闊而已?! ?/p>先是穆斯林,后是波斯人

歷史作用都是相互作用的,波斯人影響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也同樣影響波斯人。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朗由原來獨立的大國淪為阿拉伯哈里發(fā)帝國的一個行省。原來臣服的阿拉伯人變成了統(tǒng)治者。在10世紀末,伊斯蘭教在伊朗確立了統(tǒng)治地位,至今一直都是伊朗的國教。

由于90%以上的伊朗人信仰伊斯蘭教,宗教的教義、宗教經典中的詞匯無不滲透在伊朗人的言中。 伊朗人的宗教特性使他們認為自己首先是穆斯林,其次才是波斯人。

此時的他們完全遵守宗教教義,服從宗教領袖的命令,為了信仰可以不顧生命,在伊朗人看來伊斯蘭教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宗教,伊朗的對外政策、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以伊斯蘭教為指引,這是如今伊朗的底色。

推薦內容